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艺片《钢的琴》得影帝,喜剧《新编辑部的故事》受质疑

王千源:我不想被框住

本刊记者 | 王乐然 《 环球人物 》(

    王千源正在北京拍新电影《黄金时代》,专访安排在片场附近一家酒店的咖啡厅里。当一身休闲装的王千源推着旋转玻璃门走进来的时候,大堂里几乎没人多看他一眼。

    2010年,王千源凭借国产电影《钢的琴》在东京电影节上荣获影帝称号。“我们一帮人走在绿地毯上,两边都是欢呼声,当然都是冲着其他演员的,我们也招手,就是不知道冲哪儿好。我妻子在人堆里一下子把我女儿高高地举过头顶,大声喊我名字,导演张猛说:‘哎呦,我们终于也有两个粉丝了。’妻子和女儿一直跟着我们,路有多长,她俩就挤了多长。”这就是王千源对于东京电影节最温馨的记忆。

    回溯王千源的演艺经历,除了“男五号”或“男六号”,更多是演“路人”。东京电影节成了他演艺生涯的分水岭。自那之后,片约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导演郑晓龙。

    表演像踩了电门似的

    22年前,《编辑部的故事》风靡大江南北,这部充满了调侃、幽默、讽刺、戏谑的连续剧开创了中国电视系列剧的先河。早在2003年,曾担任该剧制片的郑晓龙就有了翻拍的想法。剧本最终成形时,恰逢《钢的琴》公映,郑晓龙一眼相中了王千源,“王千源是我心目中一个重要角色的唯一人选。他把握人物情感恰到好处,表演收放自如。起初他因为档期来不了。我跟制片人说,非他莫属,制片人就去死磕,最后是在停车场,在汽车的引擎盖子上签的合同。”

    王千源扮演的是老编辑刘书友的儿子刘向前。这个角色既继承了老一辈人的守旧和精打细算,又不可避免地在新时代氛围下生发出新的生活哲学。刘向前的职业理念是“一切依靠领导”,他自创的办公室三条例让他在办公室斗争中游刃有余。第一条:一定要力争成为主宰者,掌握身边的人;第二条:必须在一群人中认出谁是主宰者;第三条:在领导批评你之前一定要进行熟练的自我批评。比起剧中的老编辑葛玲和一帮“80后”、“ 90后”新生代,这个人物有着更深层的现实意义。

    剧中,王千源滑太空步,唱歌跳舞练瑜伽,演双簧外加诗朗诵,把喜剧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郑晓龙说,王千源的表演像“踩了电门似的”。

    “为了摸索出一个适合剧本的表演风格,我们所有人就是变着法儿地演,差不多试遍了所能想到的方式。我们发现,要还是用原来家长里短的方式来表现,那表演和剧本就是拧巴的,非常不协调。导演想来点儿新突破,在喜剧上做点儿大胆的事,我特别支持,可以说是敬佩。”王千源告诉记者。

    但这部王千源口中“大胆的”喜剧,才播出不到一半,网上言辞犀利的质疑就不绝于耳。对于演员表演“浮夸”、“用力过猛”等等评价,王千源笑称都知道。“人家说得没错,的确是夸张。但我觉得夸张是相对的。在国内它是夸张的,但在很多国外剧中这就非常正常。大家之所以觉得有些地方看着别扭,是因为它新,但正因为新,才需要我们去尝试。作为文艺工作者,你不能只是迎合观众原有的品位,你得引领。”王千源说。

    闻着脂粉气长大

    “文艺工作者”是王千源口中时常会蹦出的词。王千源1972年出生在沈阳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父母都是话剧舞台上的国家一级演员。从记事开始,舞台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基座,牢固且清晰地存在着。很多细节都留在王千源记忆深处,“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被父母带到化妆间。那里面有一股特别奇异的香味,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化妆品的味,还有就是女人们的谈笑声。”

    或许因为太熟悉,王千源直言小时候从未对这行有过兴趣。中考时,他六七门课只得了100多分,只能去上职高,学了裁缝,等着毕业分配进工厂。

    “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突然就特别渴望学习。我的确是发奋了,虽然分数还是很难看,但好歹进了中戏。”他顿了顿又说:“至于为什么突然那么发奋,我想应该是几次看到父母为了我的前途四处奔走求人的场面,心里开始知道‘愧疚’。男孩就是这样,一旦开窍了,就像变了个人。”

    进了中戏的王千源成了班上的拼命三郎。毕业后,他也跟一些大导演合作过。在1999年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里,他有一幕戏,“爬着进场,跪着说话,从抽泣到嚎啕大哭。”为了角色的三句话,他一夜没睡,尝试了学过的所有哭法,怕吵醒同屋通铺上睡的其他6个人,他躲进厕所里,对着镜子,放声大哭。那场戏陈凯歌非常满意,随后王千源在《漂亮妈妈》里,又演了跟巩俐吵架的路人甲。

    接到《钢的琴》的邀约时,王千源正准备跟《借枪》剧组签约。“《钢的琴》的本子一读,就放不下了。这部电影讲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那是我生长的城市和年代。”他最终选择了制作成本和班底都穷酸很多的《钢的琴》。得奖之后,有人夸王千源选戏“有眼光”,他听了直乐:“当时连钱都快没了,谁会想到得奖这码事?”直到加冕影帝,王千源都还没拿到全部薪酬。拍戏过程中一位演员临时退出,王千源还拉来70多岁的父亲零片酬友情出演。

    王千源的朋友说,他就像《钢的琴》里面的那种东北男人:认定一件事,不想结果就去干;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父母老婆孩子,看得比什么都重;不爱装什么大人物,特别真实。

    幽默诙谐就像水

    环球人物杂志:跑龙套和当影帝,这两件事对于演员来说,都是很难淡定的,你怎么让自己一直这么平和?

    王千源:刚毕业不淡定的时候肯定也有,不过我没有特别焦虑过。这可能跟成长经历有关。演员这个职业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工种,从来都没那种梦幻的感觉。得了影帝,我真心高兴,也不淡定过。但那毕竟是努力之后的附属品,你要是整天抱着个附属品,把正事忘了,那不完了。所以脚落在地上,该怎么过还怎么过。演员火了不至于像人上人似的,不火也不能影响继续干活。

    环球人物杂志:得了影帝后,是不是有了更多的机会?

    王千源:其实某种程度上机会反而少了。以前什么都演,但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也提高了(笑)。好本子和好团队也是越往上走越少。我不喜欢局限,人要是想自由,是可以像宇宙一样没有边际的,被框住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我不想被框住。

    环球人物杂志:《钢的琴》非常文艺,为什么紧接着你就选了风格迥异的喜剧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没想沿着文艺片的路走下去?

    王千源:其实我一直挺喜欢喜剧的,我以前演的一些底层小人物,即便再迷茫再痛苦,幽默诙谐的元素都存在。幽默诙谐就像水,什么时候都需要,所以我不是突然从文艺片转到喜剧的,这是我一贯的创作态度。

    环球人物杂志:《钢的琴》让你得到赞扬,新剧却受到质疑,你压力大吗?

    王千源:我相信诚意。作为演员,我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大诚意在工作,希望观众也可以感受得到,那样我就很欣慰了。

王千源:我不想被框住
托马斯·穆勒,让梅西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