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毛泽东、刘少奇 北上会晤“老大哥”

本刊记者 | 王延辉 综合报道 《 环球人物 》(

    苏联,曾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不久,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交的便是苏联。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可能出现的武装干涉,面对恢复国内经济的艰巨任务,同苏联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将自己的首访国定为苏联。

    一场迟来的访问

    出访苏联是毛泽东的夙愿,1949年11月12日,毛泽东接到了斯大林的正式邀请,这场迟来的访问最终定了下来。据毛泽东的随行翻译师哲回忆,出访的主要任务是参加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活动;就两党、两国间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商谈和签订两国的有关条约、协定等,并协商解决有关两国利益的若干问题。

    毛泽东很重视这次的莫斯科之行。据杨尚昆说,毛泽东此次访苏,送给斯大林一车皮山东大葱和一车皮江西蜜橘。斯大林对蜜橘赞不绝口,称之为“橘中之王”。

    除了必备的资料和寿礼,毛泽东出访衣着也要很讲究。据时为毛泽东卫士的李家骥回忆,周恩来和罗瑞卿建议毛泽东顺应国际礼节,着黑色服装,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皮鞋,甚至袜子也是黑色的。但毛泽东说:“怎么这么复杂,我就不穿黑的。”周恩来做工作说:“咱们国家第一次以主席这样的身份访问苏联,我们一定要和外交礼节相适应。”毛泽东听后说:“那好,就一套黑色的,一套做灰的。”灰色是他喜欢的颜色。

    1949年12月6日晚,编号为9002次的专列徐徐启动,吐着团团白烟,向北驶去。12月9日,毛泽东抵达“国门”满洲里,并在那里换乘了苏联派来的宽轨道火车,这是苏联领导人的专列。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目的地——莫斯科。苏方精心安排车在中午12点进站,彼时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的大钟正好敲响。听到钟声后,毛泽东幽默地说:“好,用钟声欢迎我们。”

    专列停稳之后,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和苏联元帅布尔加宁等登上专列迎接毛泽东。因天气特别寒冷,所以在车站只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发表了书面演说,除对苏联多年来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表示感谢外,还谈到中苏两国人民面临的重要任务,即“巩固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反对战争挑拨者,巩固中苏两大国家的邦交和发展中苏人民的友谊”,含蓄地反映了此次访问的意向。

    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见

    当晚,毛泽东在克里姆林宫拜会斯大林。会见安排在斯大林办公室的小会客厅里。毛泽东一跨进会客厅的大门,斯大林便离开办公桌走过来。旋即,二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据师哲回忆,斯大林端详了一阵说:“你还很年轻嘛!很健康嘛!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很了不起!”双方相互问好,互表祝愿,会谈也正式开始。谈话从前线的军事情况谈到经济建设、粮食收获、土地改革以及群众工作等,斯大林一直很注意毛泽东的讲话,希望从中弄清楚此行的意图和愿望。

    师哲口述的《中苏关系见证录》里这样记载,斯大林再三问毛泽东:“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我们这次应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和愿望?”

    毛泽东说:“这次来,一是为祝贺您七十寿辰;二是看一看苏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想看一看。”

    斯大林说:“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毛泽东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之后,毛泽东提出了中苏条约问题。

    194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雅尔塔协定的产物,而该协定是苏、美、英背着中国签订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确定的外交政策是不承认过去的不平等条约。一触及这个敏感问题,斯大林立即接上毛泽东的话说,这个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取得了美英两国的同意。考虑到这个情况,我们在自己的小范围内已决定,对这个条约暂不作任何修改,因为即使对某一条款的修改,也会在法律上给美国和英国以口实,他们就会趁机提出修改有关千岛群岛、库页岛、南萨哈林等地的条款问题。毛泽东问斯大林:为了解决条约问题,是否需要周恩来到莫斯科来?斯大林说:这应由你们决定,或许其他事情需要周恩来。两人的首次会面虽然对对方的观点有了初步了解,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12月21日是斯大林的七十寿辰。在庆祝大会上,斯大林安排毛泽东坐在他旁边,并特意安排中国代表团在13个外国代表团中首先致词,毛泽东的祝词更是受到热烈欢迎。

    12月24日,第二次会谈如期举行,斯大林仍不愿另订新约。作为一个懂得忍耐的政治家,毛泽东这时也忍耐不住了,甚至对苏方联络员和翻译发了火,说“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表达了不满。

    陷入僵局后的转机

    正当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谈陷入僵局时,缅甸政府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印度承认了新中国,英国也想承认。这个新的国际动向,促使斯大林认真对待毛泽东和中国政府的要求。

    事也凑巧,此时英国通讯社放出消息,说毛泽东在莫斯科被软禁了。为了戳穿谣言,经中苏双方同意,毛泽东在1950年1月2日发表了一个答塔斯社记者问,其中说道:“我逗留苏联期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在这些问题当中,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贷款问题,贵我两国贸易和贸易协定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答记者问在《真理报》上一发表,谣言不攻自破。西方国家意在挑拨中苏关系的谣言,反而促使了斯大林决心签订中苏新约。斯大林终于同意周恩来赴莫斯科谈判,签订新约,废除旧约。

    此行的主要目的即将达到,毛泽东的心情也好起来了。1月11日,毛泽东拜谒了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并献花圈。15日,毛泽东到达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参观了市内的艺术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防御工事、基洛夫机器制造厂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还观赏了芭蕾舞剧。

    1月2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22日,毛泽东与斯大林进行了第三次正式会谈,过程相当顺利。2月14日,周恩来和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代表本国政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议》上签字。

    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会,庆祝两国缔约。毛泽东邀请斯大林出席第二天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的答谢宴会。斯大林是从不到克里姆林宫以外出席宴会的,这一次破例接受宴请。

    2月17日,毛泽东一行踏上归程,并于2月26日回到中国境内。在沈阳小住的日子,毛泽东说:“现在,我们头上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而脚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毛泽东所说的“头上问题”,是指我们推翻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打倒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脚下的问题”是指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人民造福。

    刘少奇再访苏联

    毛泽东的首次莫斯科之行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将中苏友好合作的关系固定下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了苏联领袖,中苏关系渐趋紧张。1960年,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还停止向中方供应建设中急需的重要设备。加上自然灾害,新中国处于极为艰难的时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于1960年11月5日前往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3周年庆祝典礼,这是他担任国家主席后的第一次出国访问。

    11月7日纪念日当天,刘少奇登上红场的检阅台,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而在这前后,刘少奇还拜会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勃列日涅夫,拜谒了列宁和斯大林陵墓。

    11月10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共81个组织的代表参加。由于苏共中央在会议开始前向各代表团散发了一份长达6万字攻击中共的信件,会议气氛一开始就很不正常。中共代表团早已预料到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一面坚持原则,在大会上清楚说明自己的观点,一面通过各种渠道做其他代表团的工作,争取理解和合作。刘少奇同代表团成员、中国驻苏大使刘晓谈话说:“我们要高举照顾大局、互谅互让、达成协议、加强友好团结、开好会议的大旗,并在这一基础上改善中苏关系。”他要刘晓以多种方式把这种态度透露给苏联和其它国家的代表,还让刘晓去做波兰和罗马尼亚使馆的工作,通过他们影响两国代表团,希望他们在会议气氛紧张时能起缓冲作用。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濒于破裂边缘的会议终于走向正常,最后通过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和《告世界人民书》,刘少奇代表中共代表团在两个文件上签字。

    12月1日会议结束后,刘少奇于3日来到列宁格勒,访问了基洛夫工厂,并参观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第二天,刘少奇一行登上了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并参观了宏伟的斯莫尔尼宫。

    莫斯科各界于12月7日为刘少奇访苏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刘少奇发表讲话,深情回忆了39年前第一次来苏联的情景,并说:“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中苏的团结。”刘少奇的讲话受到与会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起立鼓掌,有的还唱起了《国际歌》。

    12月8日,刘少奇从莫斯科启程回国,并在伊尔库茨克短暂停留,参观了伊尔库茨克水电站,游览了贝加尔湖,9日回到北京。

    刘少奇访苏,使中苏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幸的是,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不久,中苏两党的分歧重新加剧,最终导致两党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习近平 一次春天的访问
毛泽东、刘少奇 北上会晤“老大哥”
李先念 亚洲四国话家常
杨尚昆 朝鲜会见老战友
江泽民 打破中美僵局
胡锦涛 访问从普京家宴开始
专家解读首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