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顺风车”发起人:明年要送10万人回家

1998年至今,王永开着自己的车,免费拉了万余陌生人

本刊记者 | 田亮 《 环球人物 》(

    进入王永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眼帘的是4盆绿萝,枝条1米多长,从办公桌垂到地毯上。一片绿色之中,十来片黄叶非常扎眼,看起来他已经有些日子没给绿萝浇水了。王永正在打电话,时而坐着,时而站起在屋里转圈。“真是对不起,让你等着,这事办完才有心情跟你聊。”对记者说这话时,王永依然盯着手机屏幕,给另一个人发短信。

    1月30日,由王永联合知名主持人赵普、郎永淳、陈伟鸿、崔永元以及公益人士邓飞发起的“温暖2013——春节回家顺风车”公益行动在北京启动,其宗旨就是让车主免费搭载同路人回家过年。作为发起人,王永事无巨细都得管:找保险公司免费提供保单,找商家提供赞助,为车主与乘客签订合同提供咨询……今年是这项活动开展的第二年,他计划帮助1万名乘客搭上顺风车,截止2月19日零点,他已帮助9261人免费回家或返程,“明年的计划是10万人”。

    其实,相比春节期间的短暂性活动,王永自己每天都做的事,是在上下班时邀请路人搭顺风车。1998年至今,他免费搭载了万余陌生路人,其中有在暴雨中被溅了一身污水的老太太,有失意的北漂女孩,也有腰里别着刀的危险人物。他开的车也从红旗、本田、奥迪换到了现在的奔驰,人送绰号“顺风车王”。

    现在遭人白眼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王永在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回龙观小区住了10多年。每天早晨,他都会开着自己的大奔来到小区附近的公交车站,摇下车窗,铆足劲向等公交的人喊:“有去马甸、双安的吗?搭车不要钱。”

    王永这股热心劲与他学生时代的回忆不无关系。1974年,王永生于湖南邵阳农村。由于学校离家远,他和同学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条件困难的同学就搭别人的车。“哪个后座上没坐人,说明这人人缘差。”王永说,那时搭车是一种常态。

    大学毕业后,王永教了半年书,之后便来到北京准备考研,但专科毕业的他不能马上考,于是打了两三个月工后,他开始创业。起初,他住在地下三层,“那房子像水帘洞一样”;再后来,条件好些,便换到地下二层、一层、地上。

    1998年,王永买了第一辆车。一个雨天,他捎一位老太太回家,“老太太和她的子女竟把我当成救命恩人一般谢了又谢,此事对我触动很深。”打那时起,王永就决定捎带自家小区附近的同路人上下班。起初,他这样问:“你们去哪?”立即引来白眼,甚至有人将手里的油条、包子扔向他。后来,王永改问:“有去马甸、双安的吗?免费顺路捎一段!”这才有人敢上他的车。

    “人家根本不认识你,你却主动让人家搭车,这事不符合逻辑。所以,常常有人不理解。”王永说,“直到现在,我也常遭人白眼,只是比例越来越低。”一次,王永看到一家三口在公交站等车,就想送他们一程。父亲和孩子都想上车,母亲却一把拉住爷俩:“也不看看什么玩意儿你们就敢上。”一听这话,王永火了,下车和那位母亲理论:“我不是什么玩意儿,我是人!我好歹也开奔驰的,犯得着到公交站台打劫你吗?你们今天不上车,我就不走了!”就这样,一家三口还是被王永软磨硬泡地拉上了车。一路上,那家人疑虑打消了,那位母亲连连向他道歉,后来还成了王永“顺风车”的铁杆粉丝。

    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永的妻子和父母都不支持他让人搭顺风车,主要是担心他的安全。王永也确实遇到过这样的事。一个年轻小伙子一上王永的车就开始打量他,说话也很冲:“你这车收钱吗?为什么要搭我?车哪来的?”虽然觉得这人有点奇怪,王永还是一一回答:“不收钱。我觉得搭人既可以互相帮助,还能节能减排。我这车是我这个农家子弟辛苦工作挣钱买来的。”下车时,那人说:“哥们小心点,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王永这才发现他腰间有一把匕首,不由打了个冷颤。“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善念,你把他当做好人真心对待,他也会不好意思。”

    虽然很多时候不被理解、不受尊重,但王永更愿意回忆那些温馨的故事。有一次,王永远远看到一个女人在路边拦车,怀里的孩子满头是血,一辆辆出租车却疾驰而过……他毫不犹豫地带上娘俩直奔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孩子性命难保。王永留下了3000元钱,默默离开了。几天后,王永又看到那位母亲站在路边,身旁还立着块牌子:好人,你在哪里?他没停车。又过了几天,王永又看到她站在那里。这一次他下车了,“大姐,你在等谁啊?”她没认出他来,把故事又讲了一遍。“大姐,要我的话也会这么做。既然人家愿意帮你,也不会图什么回报的。”他有些失落,但还是默默地转身离开了。

    最多的一天,王永搭过15人。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他搭过的人,也开始搭别人了。一天上班路上,突然有一辆车截住了王永,车主兴奋地说:“王永,又见面了,我去年坐过你的顺风车。现在,我也买车了,看看,副驾驶上我也免费搭了个人。”王永笑了,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这个事靠我一个人做,有意义,但意义不大,应该制度化、常态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让他头疼的群发短信

    2012年春节前,王永发起了“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最终,500余位车主帮助1000余名乘客回家过年或返城工作。

    今年的“春节回家顺风车”行动,建立了顺风车四大互动平台:短信、网站、微博和手机APP。“去年最大的麻烦是参与的人少,而今年参与的人大大增加,好多车主也愿意提供顺风车。但靠他们自己去匹配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一个平台来进行匹配,比如发手机短信,就可以相互找到‘另一半’。”

    记者采访王永那天是2月5日,离春节还有5天,他一边兴奋地忙着,一边也忍不住抱怨:“在微博上是可以自动匹配的,但我们需要微博平台提供一个高级权限的端口,这个事本来在1月30日活动开始之前就应该开放的,今天都2月5日了,还没有弄好。主要是对方部门太多,不同部门的人也不认识,每一步我都得去沟通。”

    还有一件事让王永很头疼。他想给身处火车站等流动人口密集区的人们群发一条短信,希望能帮助那些买不到票的人回家过年。为此,王永找到了北京移动的一位副总。“好啊。但按照流程,你得给我们一个北京市委、办、局出的函才行。如果不出函,就只能正常出费用,走商业合作途径,但还需要集团特批。”这位副总对王永说。王永努力了七八天,找到两家与活动直接相关的单位,领导都非常支持,但婉拒了以单位的名义开公函的请求。“我很无奈,但也理解他们的难处。”王永一直在打电话、发短信沟通这件事。“我现在就找团市委。如果不行的话,我只能再找交通委。”王永一边翻手机的通讯录,一边苦笑着说:“很多人觉得媒体都关注我,好风光啊,他们不知道我实际上……我甚至连函怎么拟都为对方想好了,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怕领导忙,我还把短信抄送给他秘书。”

    2月7日,王永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微博平台的事搞定了,北京团市委已经发了公函,短信群发的事已经办妥。“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和家人一起过年了。”电话那头,王永很兴奋,状态和两天前完全不同。

    希望“顺风车”消亡

    无论平日里让陌生人搭车,还是春节期间的顺风车计划,遇到麻烦事,王永也会有放弃的念头,但最终他放弃的只是放弃的念头。“人有时会沮丧,有时会兴奋。也许我很苦、很累,但是我能帮很多人回家,这个事就有意义。”

    环球人物杂志:“顺风车”行动15年了,现在的想法与开始比有变化吗?

    王永:刚开始肯定比较兴奋,甚至不排除有点得瑟、显摆的成分,也真没想太多节能、环保、减缓交通压力的问题。但慢慢地,这就成了我的一个习惯,觉得它是一种能够传递温暖的事情。

    环球人物杂志:也有人质疑你做这事是为了出名。

    王永:不要说我没这么想,就算我想出名,这事有错吗?出名不是为了让这个事情发展得更快吗?整个社会好比一台汽车,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就像润滑剂。没有润滑剂,汽车跑远了就会爆缸,整部车就毁掉了,这多可怕!

    环球人物杂志:搭顺风车在一些国家是很普遍的事。

    王永:确实,顺风车的历史已经很长了。二战时,为了节省燃油,欧美的老百姓们纷纷拼车出行。在美国,高速公路最里侧车道就是专门的合乘车道;在俄罗斯,几乎任何车都接受拼车的请求,谈好价钱就可以上。现在,欧美不但有很多成熟的顺风车社团,而且有非常细化的服务模式。我就纳闷,全球都有顺风车,为何中国不行?

    环球人物杂志:你觉得什么原因?

    王永:首先是信任。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帮助,总是担心:这背后有什么陷阱吧?而我应对的办法就是坚持。你一天两天不相信我,一年两年总信了吧,八年十年总信了吧?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能改变人们的偏见。

    其次是安全,一是发生在车主与乘客之间的抢劫或其它蓄意伤害,还有就是交通事故。其实,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以解决。在“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中,我们倡导搭车双方通过微博互动、电话沟通、核实信息、签订协议、赠送保险等一系列步骤来保证双方的安全。

    第三是制度。顺风车之所以得不到民众的响应,很大程度来自于人们对所谓非法运营以及钓鱼执法的顾虑。2010年底,北京出台综合治堵方案,在我的建议下提出“规范合乘”。其实我想看到的是“鼓励合乘”,但有总比没有强。2011年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门负责人曾表示,“拼车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将尽快研究,早日出台相关规定”。两年过去了,法规仍然没有出台的迹象。

    环球人物杂志:我在“春节回家顺风车”活动官方网站上看到,有些乘客愿意出点钱,这样一来,它的公益性质会不会就不那么纯了?

    王永:我个人赞成车主收点钱。收点钱,能让车主更有动力。公益为什么一定要加上“纯”呢?涉及钱就有错吗?如果乘客不坐顺风车,去买火车票,人家一分钱都不能少要你的。好像说做公益的人就必须都是非常纯洁的人,不能有一点瑕疵,这叫洁癖。一有人出来做公益,就有人质疑这个质疑那个,到最后没人做公益了就好了?!我们的社会需要有爱心的凡人,但不是圣人。

    环球人物杂志:“顺风车”现在已经从你一个人的公益发展到一群人的公益,你想让它最后发展成什么样?

    王永:短期内,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公益品牌,能够为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但最终,我希望“顺风车”发展到最后就消亡了,没有了,因为大家都能自觉提供,也能放心乘坐顺风车了,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不再需要倡导。比如现在大家爱说的“光盘行动”,这在中国很值得提倡,但在日本就不需要,因为他们天天都“光盘”。等到没有人再提我是“顺风车”发起人,我就算完成任务了。

“顺风车”发起人:明年要送10万人回家
陨石雨带来的八大疑问
“刀锋战士”杀了名模女友
“车和人一样,活的就是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