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布伦南,仕途不顺只因下手狠

他是美国无人机行动的核心人物,想当中情局长受阻

本刊驻美国特派记者 | 吴成良 《 环球人物 》(

    57岁的约翰·布伦南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有过25年的工作经验,一度担任中情局“第三把手”,如今是白宫首席反恐顾问,称得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自己人”。中情局原局长彼得雷乌斯去年11月因婚外恋丑闻辞职,目前由副局长莫雷尔代理局长职务。1月7日,奥巴马提名布伦南当中情局长。不过,布伦南想登上这个宝座,总是有困难。4年前,奥巴马有意提名他当中情局长,因顾虑国会反对作罢;如今,对他的正式提名又在参议院受阻。2月7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已经就布伦南的提名进行了公开听证,但原定2月14日进行的投票却被推迟。

    “布伦南是战犯” 

    2月7日的参议院听证非常不顺。布伦南在参议院刚一落座,反战组织“粉红代码”的成员就冲到他的面前,大声抗议他主导的无人机袭击行动。在他宣读证词时,又被抗议人士接二连三地打断。一位女士站到椅子上,举着一个白色布娃娃,抗议“布伦南屠杀”。还有人高喊“暗杀违宪”、“布伦南是战犯”等口号。会议被迫中断数分钟,警察将抗议人士带离,听证会才重新开始。

    抗议者提到的无人机袭击行动,指的是美军派出无人驾驶飞机携带空对地导弹,定点清除“基地”等极端组织成员。这类行动始于小布什政府时期,但到2009年奥巴马上台后更为频繁。据独立分析人士估计,奥巴马上台至今,美无人机行动超过250次,杀死3000多人,包括数百名平民。布伦南被外界称为无人机行动的“总策划”。在他指挥下,中情局和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不断在沙特等地建立无人机基地。2011年11月,从沙特基地起飞的无人机击毙了躲在也门的美国公民、“基地”组织重要人物安瓦尔·奥拉基。

    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反恐专家曾科的话说,布伦南是无人机袭击的核心人物,他使无人机行动合法化、机制化。布伦南也是第一个公开承认无人机“定点清除”行动的美国官员。2012年4月30日,他在华盛顿一智库演讲时说,美国用无人机定点清除“基地”组织武装人员,是为了防止美国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保护美国人生命安全。他称这一行动完全合法,因为美国与这些组织处于“战争状态”,美国是“根据国家自卫原则使用武力”。他强调,无人机行动大大减少了美军伤亡,成效显著。

    不过,无人机行动导致大量平民丧生,遭到巴基斯坦等国强烈反对,认为美方侵犯其主权、违反国际法。提名听证会举行前夕,美国司法部一份机密文件遭曝光,更令布伦南成为众矢之的。文件显示,如果美国当局认定某美国公民为“基地”组织分子,即使没有证据显示他正在参与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也可动用无人机将他击毙。这种“法外杀人”的做法引来一片哗然。

    2月7日的听证会上,参议员们数次质询无人机问题,并怀疑奥巴马政府故意隐瞒涉及无人机空袭的关键文件。布伦南承诺将加强无人机行动的透明度,但也辩称中情局和五角大楼使用无人机十分谨慎,是“最后的选项”,“万不得已才会使用”,公众不应低估政府官员决定在海外杀死一个人时内心感到的“极度痛苦”。他还激动地说:“参议员先生,我日日夜夜都献给了工作。每天晚上入睡前,总是反省白天为保护美国人民是否做得还不够。”2月12日,布伦南第二次前往参议院,在一间戒备森严的保密室里接受进一步质询,内容目前不得而知。

    “阿拉伯世界是个迷人的地方”

    布伦南是爱尔兰后裔,在新泽西州的北博根镇长大,1977年毕业于纽约福特汉姆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他的妻子名叫凯蒂·博库拉达,和他是同乡,两人有3个孩子。

    1980年,布伦南在得克萨斯大学获政府管理和中东研究硕士学位。从小学4年级到大学一直和他同班的鲍勃·基恩说,布伦南从小就是个直率的人,从不沾毒品,也不爱喝酒,但他从没想到布伦南会加入中情局。他回忆说,布伦南曾在大学一年级后的那个暑假到印尼旅行,回国路上还去了巴林。“我在想,他是否那时就已被中情局招募了。”

    那次旅行确实改变了布伦南。当时他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世界很大。大三时,学校一位教授告诉布伦南,可以到埃及开罗的美国大学学习一段时间。他抓住这个机会,学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后来有一天,在乘坐公共汽车去学校的路上,布伦南看到中情局的招聘广告。他想,这应该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能满足他浪迹四海的心愿,也能实现他从事公共服务的抱负。

    布伦南身形健壮,一头短发,面庞红润。一名中情局反恐官员说,“布伦南是个西部牛仔式的人”。在中情局,布伦南干过多个岗位,一度担任情报指挥部近东和南亚分支主管。1995年,他成为时任中情局副局长乔治·特尼特的助理,次年赴沙特出任中情局中东地区分支主管。1999年,他返回华盛顿,担任特尼特的办公室主任。2001年至2003年小布什政府时期,布伦南担任中情局执行副主任,是中情局的第三号人物。2004年,他出任国家反恐中心代理主任。2005年,他离开白宫,成为一名安全顾问,还不定期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当嘉宾。不过,布伦南很少谈论中情局的秘密生涯。他说:“我确实参加过不同类型的行动,有各种各样的经验。但很多事是机密的,不能和大家分享。”《华盛顿邮报》说,布伦南非常机智,而且“硬得像钉子”。小布什时期的中情局局长特尼特披露,布伦南曾经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街上与伊朗的间谍面对面对峙。

    长期在阿拉伯世界从事情报工作,使布伦南对这个地区的复杂情势有较深的理解。他说,“我会花时间走进当地部落,并在不同地区旅行。我发现阿拉伯世界是个迷人的地方。不幸的是,恐怖袭击造成了一个错误印象,似乎在阿拉伯世界中充斥反美情绪。那里确实有这种反美情绪,但也有对美国的积极看法。”他曾批评小布什政府用“圣战”来形容极端分子的恐怖活动。“圣战的真正含义是净化自己,为了神圣的道德目标而奋斗。误用这个词,会让那些凶手得到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这是他们拼命追求却不配得到的。”

    在海外情报界工作之时,布伦南对美国有种特殊感情。1996年,他在当中情局驻沙特站站长时,当地一座住宅楼遭汽车炸弹袭击,19名美国人死亡。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弗里前来调查,布伦南一下子就认出弗里也是北博根镇人,两人从小认识,“他看上去和以前一样”。于是,两人叙起了老乡情。担任奥巴马的顾问后,有一次布伦南陪奥巴马到纽约活动,奥巴马要发表两场演讲,布伦南趁这短短几个小时,乘渡轮过江到新泽西的霍博肯市,和在那里开餐馆的弟弟吃了顿饭,又匆匆赶回纽约,直奔机场去赶搭奥巴马的“空军一号”专机。

    “地狱之门”把他引向何方

    布伦南是深得奥巴马信任的人。而这一点,与他能受委屈又不无关系。

    2007年,布伦南加入奥巴马的竞选阵营,担任外交政策顾问。大选结束后,奥巴马在芝加哥和他见面,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一句话经常是布伦南说了上半句,奥巴马就接过去说下半句。奥巴马当时就有意提名布伦南担任中情局长。然而,当时舆论正在批评小布什时代用严刑逼供的反恐手段,而布伦南在小布什时代当过中情局高官,曾在媒体上为一些反恐政策辩护,各方均质疑布伦南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奥巴马权衡再三,改变了主意。布伦南感到委屈。他给奥巴马写了一封信表示:“那些批评是没有根据的,我强烈反对布什政府的许多政策,包括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和刑讯逼供手段。我并没有参与到那些争议性的政策和行动的决策过程,但这一点被忽略了。”不过,在信中布伦南也写道,国家未来的挑战令人生畏,此时总统不能分心,这便含蓄地表达了对奥巴马的理解。

    奥巴马倒也没有亏待布伦南,任命他为负责国土安全和反恐政策的首席顾问。这是白宫一个重要职位,统筹着执法和情报部门的工作,又不需要国会批准任命。奥巴马派他去关闭了审讯恐怖嫌犯的关塔那摩监狱,因为那里侵犯人权的行为已经臭名昭著。不过同时,也命令他开启了无人机袭击的“地狱之门”。奥巴马政府每星期二都要举行一个被称为“恐怖星期二”的会议,拍板确定要用无人机打击的目标。而布伦南则在白宫地下室的一个小办公室工作,每天与奥巴马数次会面。有人说,也就是在白宫的秘密商议下,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种“宁杀勿捕”的反恐策略,直接动用无人机将恐怖嫌疑人杀死,而不是抓了人再劳神费心地拘禁和审讯,引来无穷的政治麻烦。共和党参议员钱布利斯说,奥巴马政府4年来只抓捕了一名恐怖嫌犯,而杀死的人成百上千。

    布伦南也许并非嗜杀之人,但为了美国利益,他不在乎使用暴力。2011年,美军特种部队刺杀“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布伦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一张被媒体广为刊登的奥巴马幕僚在白宫观看刺杀本·拉登实况的照片上,就有布伦南。在拉登被杀次日,布伦南在电视台讲解刺杀拉登的行动。他说:“我们相信已经打击了‘基地’组织,削弱了它的能力,让他们在巴基斯坦国内外开展恐怖活动变得困难很多。我们准备利用拉登之死的机会,确保能够摧毁这个组织。”不过,他对那次行动的一些说法不太准确。比如他说,当时本·拉登和冲进其住宅的美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员发生交火,事实并非如此。但他对除去“恐怖分子”是毫不动摇的。2012年,他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很不幸的是,有时你必须杀死一些人来拯救其他人,这就是我们做的。我们必须阻止个别恐怖分子的凶残袭击。”

    对布伦南的任命很快将尘埃落定。有人认为,如果他顺利上任,这意味着中情局将进一步转轨为战争工具。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讲师霍顿所说,布伦南“悄然改变了中情局的性质”,“他将把中情局从侧重情报搜集的谍报机构变为一个准军事组织。无人机行动仅是一个开始。中情局未来可能会在机器人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布伦南自己也直言不讳,如果当上局长,他会“尽力保证中情局拥有所需要的一切工具,来确保美国的安全”。

“小马英九”当上台湾“行政院长
官员面临的五大危机
“核爆”之后的平壤
丹麦女首相,用汉语拜年
本笃十六世,留下保守的背影
总统们的父女情
布伦南,仕途不顺只因下手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