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李立群:“不挑戏是我的习惯”

他认为,现在有骨有肉的电视剧太少了

本刊记者|肖莹 《 环球人物 》(

    见到李立群,是在2012年感恩节的深夜。他结束了一整天的拍摄赶回宾馆,穿着厚厚的军绿色棉大衣,脸上的妆都还没来得及卸掉。烧一壶开水,沏上一壶浓浓的大叶普洱,李立群一面张罗着让记者坐下,一面却又忍不住喃喃自语:“奇怪,今天怎么这么累。”

    近期,央视黄金档连续热播了他主演的两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汉口码头》。尽管不少观众将他视为老戏骨,李立群对自己的评价却坦诚得近乎残忍:“疲惫的身躯、消耗过多的灵魂、永远不够的睡眠,我,就是一个电视公务员。”

    演戏就是替情绪换衣裳

    李立群最近演了两个商人——《温州一家人》中的浙商周万顺、《汉口码头》里的茶叶大亨蔡瑶卿。前者满怀热情,趁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惜变卖家产也要带着家人到温州找机会、发大财,在几场创业豪赌中变得一无所有也从未想过放弃;后者在清末明初的动荡中艰难求生,却不畏强权、坚守民族气节。

    同为商人,骨子里却截然不同。更让人感慨的是,从台湾远道而来的李立群在两个角色中转换自如,没有一点水土不服。人们在评价他时,用得最多的3个字是:接地气。看完《温州一家人》,有观众感叹:“李立群演得真卖力气,60岁的壮士啊,一个人带着一部戏轰隆隆往前开。”更有温州人对着电视屏幕抹起眼泪:“演得太真了,简直就是在看我们自己的故事。”

    从《绝代双骄》、《新龙门客栈》、《搭错车》到《田教授家的28个保姆》、《人生几度秋凉》,数十年来,李立群从不给自己接演的角色类型设限。在新戏《头牌》中,他又挑战起梨园生活。

    或许是有感于这种“多变状态”,《头牌》拍摄间隙,李立群不忘发一条微博调侃自己:“什么都得演,又难为又有趣。”有趣,在于每部戏的人生体验都不尽相同;难为,在于他通常只能根据剧本去揣摩角色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李立群说,“演戏其实就是替情绪换衣裳”,在演了几十年戏后,他总能很准确地找到情绪的靶心,至于“怎么换衣裳”,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最不爱演电视剧的演员

    看了李立群如今在电视屏幕上演得风生水起,有几个人能想到,电视公司演员曾是他最不想从事的职业。

    李立群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曾就读于保定军校,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1952年,李立群在台湾出生。他最初也想过当兵,却被亲历过战争的父亲一顿臭骂。父亲觉得海员是个体面的工作,初中毕业,李立群报考了“中国海专”的航海科。

    进入海专第四年,正碰上“中国青年剧团”成立并对外招考。李立群以为是个业余京剧团体,考上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以舞台剧表演为主的话剧团体。但这一接触,他竟然就一门心思喜欢上了表演。

    海专毕业后,李立群在海上实习了38个月,因为忍受不了常年生活在海上,与家人、与亲情脱节,他最终没当海员。他摘过苹果,喂过猪,帮月饼店送过月饼……几经周折,他最终发现,自己其实“只会演戏”。

    25岁时,李立群在话剧《一口箱子》中出演男一号,4年后,凭借在电视剧《卿须怜我我怜卿》中的出色表现,李立群斩获了台湾电视最高奖:金钟奖最佳男演员奖。但他的生活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工作之余,他依旧穿梭于西餐厅和夜总会做表演秀,挣些外快。在此期间,李立群结识了从美国学戏剧归来的赖声川。1984年,他与赖声川等人联手创办了表演工作坊。

    1985年,表演工作坊推出创团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以相声的形式反映了数十年来社会中许多事物的消逝。这部戏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台湾。第二年,表演工作坊推出《暗恋桃花源》。这部戏后来成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李立群在剧中饰演的老陶,也成为他演艺生涯中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峰。

    在表演工作坊的日子,是李立群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除了演戏就是回家,生活单纯到了极致。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1年。1995年,赖声川进军电视领域,接下300集的电视剧。“早上看报、中午创作、晚上进棚,连台词都是现编的。我坚决反对。”在李立群看来,电视剧太快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一个演员变得黔驴技穷,对演员的职业素养会造成极大的残害和消耗。意见不合,李立群与好朋友分道扬镳。

    不承想,原本讨厌电视剧的他,在兜兜转转之后,阴差阳错又回到了电视圈。接下来的17年,为了偿还之前做生意时欠下的巨额债务,李立群在内地接拍了大量电视剧。“拍戏时,我住在剧组里。但你的家人在哪里,哪里才是你的家。所以只要不拍戏,我总会急着飞回台湾。”在台湾的日子里,白天,李立群会坐着地铁去排舞台剧,回补自己一年来在拍电视剧时消耗掉的表演能力;夜里,他会坐着地铁回到家中,陪伴老母亲。间或,他也会飞到加拿大,和妻子孩子共享天伦。

    不会因为惜春,就忘了还有夏秋冬

    李立群说,自己只是靠多年闯荡积累的经验和一点小聪明,完成了一个个角色的塑造。在他的言语中,总带着一丝淡然。

    环球人物杂志:多年来,您一直将自己的工作进度安排得满满的,不累吗?

    李立群:累!但我不会放下表演。表演是我40多年来一直感兴趣的事,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我有时会想,还好我年轻时为表演立过志,这才走了这么久而不觉得内心疲倦。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的这个“志”,现在还在吗?

    李立群:当然。其实所谓志,也不是要去做了不起的事,只是“不要辜负表演”。

    环球人物杂志:您曾因为电视剧和赖声川分道扬镳,如今自己却以电视剧为生。当时的想法错了吗?

    李立群:我在年轻时比较护舞台剧的短,总想和电视剧划清界限。但其实我那时不了解电视剧。对电视剧了解得越透彻,我就越不怕它,就越懂得怎么去爱它、不糟蹋它,以及怎么让它不糟蹋你自己。我对自己的期许是成为一个表演多元化的人,而不会因为惜春,就忘了还有夏秋冬。

    环球人物杂志:这种“多元化”也包括不挑戏?

    李立群:不挑戏是我的习惯,演员可能有100种,我要做的只是我自己。最棒的电视剧跟最烂的电视剧,放到40年里,只是50步和100步的区别,再好的电视剧,过两三年就会在观众的记忆中变得模糊;再坏的电视剧,只要用心去演,大家也能看到你的光芒。一个演员,如果永远只挑最好的电视剧来演,将失去很多机会。

    环球人物杂志:您说过,您不赞同演员要带着使命感去拍戏。

    李立群:背负的使命感越强,创作出来的东西艺术性会越低。如果张爱玲在写作时老是惦记着要鞭挞封建思想,她就成了政论家,她的作品就会变得有骨无肉。如果仅仅考虑如何取悦观众,一味堆砌所谓的有趣的情节,全剧就会缺少贯穿的骨头,变成一盘散沙。现在,有骨有肉的电视剧太少了。我能做的,是在演每一个角色的时候,起码让自己变得有骨有肉。

    环球人物杂志:这是您给自己树立的目标吗?

    李立群:这还不够,我的目标是雄浑。演戏就是这样,熟,然后能生巧,巧了才能生钝,再把钝埋藏起来,变成雄浑。我希望在我老去的时候,自己的表演能够不再战战兢兢,变得松弛自在。

李立群:“不挑戏是我的习惯”
秦岚,演吕后很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