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伊始,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展现出别开生面的清新政风。
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被称为“新八项纪律”。调研,“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文件,“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出访,“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警卫,“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新闻,“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文稿,“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生活,“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八项规定,其细其实,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且政治局常委们已经身体力行:观看“复兴之路”展览随社会车辆一起走;到深圳视察时没有红地毯、红标语;开会时正告大家“发言稿我都已经看过,不用再念了”。种种务实之举令人期许。
开会时照本宣科、一二三四,民间段子讽刺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下基层前呼后拥、走马观花,也有段子揶揄,“早上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
会议,是“会而议之”;调研,是“调查研究”。讲排场的官僚主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将这些本有实际需要、现实意义的活动,变成花架子、虚招子。试想,只是念文件、念材料,上面口若悬河,下面东倒西歪,会议怎么能达到交流思想、形成共识的效果?毛泽东就曾表示,讲话时“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甚至表示“就爱听没有准备的汇报”。
不管是会议中的官话套话,还是调研时的夹道欢迎,本身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有实效。八项规定所要杜绝的,本质上是这些陈规陋习背后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现代行政系统,建立在职位、级别的基础上。这样的体系,本身有着“自我增殖”的能力,时间一长,人数一多,难免会形成一些套路、程式,规定陈陈相因、制度叠床架屋,因而降低行政效率、滋生官僚习气。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土地测量员想进入城堡办事,被越来越庞大的官僚困住,既是人生困境的隐喻,也是官僚机构的生动写照。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承平日久后,行政系统逐渐成熟,官场的繁文缛节就会相应增加。而说话、办事的方式,正是这种“行政体制困局”最典型的体现。穿靴戴帽的讲话,并非讲话者喜欢,而是不这样就“政治不正确”。警车开道、封路清场,也是因为非这样不能显出重视。一旦大家都默认了这样的潜规则,也就改变了原有的健康、质朴的风气。
繁文缛节、铺排虚长,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政风问题。一些人之所以爱讲官话套话,还是对工作不熟悉。平时没有思考,讲不出个子丑寅卯,才治不好“念材料、讲套话、耗时间、要表扬”的陋习。而调研成为“政治秀”,出访成为“公费游”,是对工作、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更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腐败,更别提那些超豪华的公务餐、超规格的接待礼了。
要突破这样的“周期律”,既需要大刀阔斧的勇气,也需要以身作则的推动。行政系统的改革、官场风气的扭转,自下而上不太可能:体系之中,位低权小则人微言轻,容易遭遇逆淘汰。只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才能产生根本上的震撼。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政治局常委身体力行,是必然的路径选择。如能上行下效,当可事半功倍。
开会讲短话,需要讲话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全面的思考,这比准备八股文式的讲稿费劲得多。调研查事情,需要调研者从“陪同人员”中突围,真正听到民声民情。从这个角度看,八项规定的落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延伸到办实事、办好事,带来政风的全面革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期待从八项规定开始,领导干部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保持政风清新,激发政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