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献身航天事业30年,忍受病痛见证歼—15航母首秀

罗阳,没喝上最后的庆功酒

本刊记者 | 廖楠 《 环球人物 》(

    11月25日,歼—15舰载机在航母成功完成起降训练,负责该机研发的沈飞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还没还得及好好庆祝,一个噩耗就传来——他们的董事长、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突发心脏病去世。

    下舰时只有握手的力气

    对于罗阳的离世,与他一起工作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至今仍很悲痛。他语调低沉地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18号他上舰时,我们就在一起工作,20号我提前下舰,再见面就是25号,我带人去迎接他们,谁能想到会成现在这样?”18日与罗阳交接完工作下舰的沈飞集团党委书记谢根华也十分悲痛。“那天,我向他交待了舰上的各种生活设施情况,还相约等起降成功,回来一起喝庆功酒,没想到……”谢根华还记得25日那天,看到歼—15成功起降,整个沈飞集团都在胜利的喜悦中。谢根华跟同事们早早来到码头,迎接罗阳等人的凯旋。8时30分,当航母离岸边越来越近时,大家都激动地挥手,甲板上却没有罗阳的身影,“当时我就有点担心。”9时04分,终于看到罗阳下了舰,谢根华悬着的心刚放下,准备和他庆祝时,罗阳却连拥抱的力气都没有,只是与大家握了握手,就准备离开。“我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疲惫地笑了一下,说有点累了,就上车了。”谢根华说。

    不一会儿,罗阳让人转告谢根华,说自己不舒服,让他代表参加晚上的庆功宴会,“在这个时候,罗阳说出‘不舒服’,情况一定不妙。”谢根华匆忙赶到罗阳的房间,看他横躺在床上,表情非常痛苦。“我问他,哪里不舒服?他只说:心脏难受。”谢根华马上联系医院。而就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罗阳的病情突然恶化,呼吸变得很困难。此后,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医生还是没能把罗阳从死神手中拉回来。11月25日12时48分,因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罗阳不幸去世,年仅51岁。听到消息赶到医院的褚晓文完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平时身体很好,在舰上他只觉得有些累,也没有什么征兆,没想到这么严重。”

    他是特别顾全大局的人

    罗阳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航空事业。在高中时,他就把航空事业作为理想。1978年,罗阳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自己的理想迈出坚实的一步。

    据罗阳大学时代的系团总支书记郑彦良回忆,当时罗阳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但在学习上却是个拼命三郎,除夕夜还在教室看书;作为体育委员,他总是热心组织各种比赛,其所在班的排球队打遍北航无敌手。如今,这个班的许多学生都担任了国防工业的领导干部。不过,在同学们看来,罗阳总是很忙,连校庆聚会,都匆匆见个面就走。郑彦良告诉记者,现在最后悔的是没能去沈飞集团看看罗阳。“他好几次邀请我去,我总觉得他那么忙,去了不是添乱吗?”而如今,这却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1982年,罗阳毕业后被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做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2002年,罗阳被平调到沈飞集团。有人这样概括他在沈飞的人生:“前20年研发飞机,后10年制造飞机。”从当初简单仿制苏联米格战机,到成功自主研发歼—15,他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褚晓文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对事业很热爱,很忠诚;他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严谨;他是一个特别顾全大局的人,非常尊重团队合作,他所在的是研发团队,我所属的是设计团队,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他非常注重相互配合、包容、理解,在协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下属眼中,罗阳是个“特别纯粹的”领导:不吸烟、不爱喝酒、不爱应酬;但对于公司的事务很细致、常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敢拍板”;对员工很亲切,总是主动和大家打招呼。“罗总啊眼睛小,总是一笑起来眼睛就没了,但是很温暖。”一位女员工说。

    在这30年里,中国航空工业因为行业性质的特殊,曾经历过低谷。上世纪80年代沈飞最困难的时候,一年只有4架飞机订单,最终不得不生产洗衣机、电冰箱来“补贴”,工资更是低得可怜,很多人便离开这里“下海”挣钱,但罗阳却始终坚守着,他经常对同事们说:“我们干了这件事,总不能半途而废。”褚晓文说:“我们那一代人,都有一种使命感。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强烈的航空报国意识。这些也是支撑罗阳的信念吧!”

    想的全是歼—15的未来

    罗阳的离去,他的家庭也陷入悲痛之中。妻子王希利悲伤地说:“罗阳,我知道,这些天你太累了。”平时,罗阳早出晚归,回家常是半夜,有时和妻子好几天都说不上话,女儿高考时他也只请了半天假。上舰以后,由于工作的保密要求,直到24日,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整个任务都已完成了,我很欣慰。”言犹在耳,人已不在。王希利拉着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哽咽地说:“罗阳跟你走了,你怎么不把他带回来?”

    回忆起舰上与罗阳相处的最后时光,褚晓文说他“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作为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新型战机,歼—15可与俄罗斯的苏—33、美国的F—18战机相媲美。它的成功试飞,是对外彰显我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机会。罗阳、褚晓文所服务的沈飞集团和沈飞设计研究所,此前已经研发和制造了歼—6、歼—8、新中国第一架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第一架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罗阳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沈飞集团的责任更主要的是关系国家利益,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种使命感,让他对工作事无巨细,对歼—15准备的各个细节也都要过问。褚晓文说:“他这次登舰,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亲身调研,为今后飞机的改进收集意见和数据。每天,他都会跟试飞人员去沟通交流,详细研究今后歼—15舰载机到航母上后,维修、拖动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歼—15成功起降只是第一阶段,今后如何保障飞机在舰上实现全寿命周期的正常运转,还需要与航母总设计系统、海事系统和试飞系统等多方面协调,我知道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接下来原本还有许多长期的尝试与计划。”

    在褚晓文看来,罗阳的殉职,无疑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损失。“可以告慰他的,就是歼—15的成功试飞吧。接下来,我们要用十倍的努力,去尽快实现我国创新性、自主研发的军事航空工业的跨越发展,赶上美国等军事强国,这是罗阳的心愿,也是我们这代航空人的使命。”

罗阳,没喝上最后的庆功酒
歼—15,一起一落不同凡响(延伸阅读)
石节子村长,还想盖个澡堂子
加沙战火中的中国媳妇
昂山素季的棘手难题
俄卫星导航老总,被巨款迷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