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直面“入园难”、“择校热”、“异地高考”等热点

袁贵仁答本刊十问

本刊记者 | 刘畅 《 环球人物 》(

    袁贵仁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19岁起,他在家乡安徽省固镇县担任中学教师,直到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袁贵仁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被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旗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开展“人学”研究的学者之一。2001年4月,袁贵仁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2009年10月,59岁的袁贵仁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中国教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有很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针对现今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近日专访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热点问题一:

    五方面措施促改革

    环球人物杂志:您认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年多来最明显的变化在哪里?

    袁贵仁:我认为首要的变化是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形成了优先发展的合力,上至党中央领导,下至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预计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达到2.2万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同时,在国家教改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构建了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部门协调、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的长效机制;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学校的监督、管理,群众踊跃为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新闻媒体也十分关心教育,深入宣传,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环球人物杂志:请简要概括一下目前教育改革推进的重点和进展情况?

    袁贵仁:两年来,教育规划纲要落实进展顺利、成效逐渐显现。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协调发展。针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三大重点,我们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同时,加快了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速度。2011年,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2.3%,比2009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扩大,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84%。中西部高中建设得到了加强,多种措施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对于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特别加大了资金、项目和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力度,扩大了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模,支持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二是转变职能。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出台专门文件,对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20个重大改革项目由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实施,正在有序推进。三是强化质量。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修订并颁布义务教育19个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进一步明确学生品德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四是关注民生。各方正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教育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通过增加中西部地区招生名额、在贫困地区实施定向招生等措施,提高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高考录取率。五是解决热点。教育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八条措施”,着力解决择校乱收费问题等。

    热点问题二:

    确保用好2.2万亿教育经费

    环球人物杂志:您提到今年教育经费将首次达到4%即2.2万亿,这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增加了教育经费的额度,新增部分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如何加强监管?

    袁贵仁:今年实现4%是完全可能的。现在大家关心的关键问题是怎么用好、管好这笔经费?我们总的考虑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两大重点。在促进公平方面,重点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同时,要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在提高质量方面,重点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如何管好教育经费方面,教育部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强化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二是重大专项要从设计、实施到验收,充分发挥财政检查、项目稽查、审计监督的作用。三是公开财务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比如,营养改善计划、校安工程、“三公”经费等都要公开。四是成立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查处问责。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整改一起,通报一起。

    热点问题三:

    三招解决“入园难”

    环球人物杂志:我们曾看到报道说,家长为了孩子入园,排队8天8夜报名,国务院要求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前落实得如何?对于“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有何改善的办法?

    袁贵仁:在教育规划纲要两次公开征求全社会意见期间,大家意见最多的就是学前教育。这次在规划纲要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列了八类教育,第一类教育就是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把学前教育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在落实规划纲要的时候要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满足广大群众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愿望。为此,纲要颁布之后国务院颁布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应当说,现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学前教育,如今的毛入园率已超过了2015年规定的指标,“入园难”的问题相比两年前已有所缓解。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适龄儿童入园的需求。为把国务院的若干意见落实好,现在我们正努力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继续扩大资源,进一步推动各地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的方式增加幼儿园,并加大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招聘力度。二是要设立专项扶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孩子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管理。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下一步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还要解决科学保教的问题,就是防止小学化,防止把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又前移到幼儿园。教育部刚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要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保障所有幼儿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发展是这次我们补短板补得力度最大的一件事情,这件事群众的意愿会越来越高,我们仍需要继续落实、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把中国的学前教育办好。

    热点问题四:

    五个办法给“择校热”降温

    环球人物杂志:当前“择校热”依然温度不减,社会上出现了“拼爹”、“坑妈”等流行语。据2012年教育蓝皮书的调查显示,以北京为例,90%的受访家长认为以奥数作为选拔标准的“占坑班”是北京小升初的“头号天敌”。您怎么看待这些现象?如何解决?

    袁贵仁:关于最近在媒体上反映比较强烈的奥数问题,实质上还是中小学的择校问题。择校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近年来针对这个问题,各级主管部门通过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县域内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生资源分布到区域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办法,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当说,在有些地方尚没有根本好转。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今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均衡发展做了全面部署。这个“意见”主要强调了五点:一是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薄弱学校,使每所学校都能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成为合格学校,让家长、学生基本满意。二是均衡配置校舍、图书、仪器等办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区域内公办学校教师校长的合理流动。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学区化管理,鼓励集团化办学。我们现在有不少好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把相关的学校办在一起,统一备课、统一教学,这样就扩大了优质资源。还有一个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使不同的学校同时接受这些优秀老师的课程教学。还要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各个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四是办好一批优质民办学校,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样性需求。五是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好免费就近入学政策,严格禁止以奥数成绩等特长和收取费用等办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与入学的依据。

    热点问题五:

    多措并举促进考生升学公平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悬殊过大的问题何时能解决?如北京的考生明显占优势,而山东、河南等省份通过高考脱颖而出的难度显然较大。

    袁贵仁: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因为它对上涉及高校人才的选拔,对下它是基础教育的导向,更重要的是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孩子的前途。因此,高考改革必须高度重视而又积极谨慎。你提到高考录取比例不一样,这是由于受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校布局的影响,高校录取率在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也重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高等教育欠发达的省份新增招生指标。我们每年要增加一些指标投到中西部这些生源大省,提高考生的入学机会。二是实施协作计划。把招生指标给发达的省,由他们招中西部的学生。今年已经扩大到17万人,向河南、贵州等8个省倾斜。三是开展专项招生。今年我们采取了新举措,安排了1万名招生指标,给连片特困地区680个贫困县,扩大它们一本学生的录取率。据悉,今年当地的一批本科录取率已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经过近10年的努力,今年全国高考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和全国的平均录取率已经相差不大了,各省录取率差距在明显缩小。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个方向,通过合理编制招生计划,扩大有关项目实施规模,特别是增加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措并举进一步促进所有考生入学机会的公平。

    热点问题六:

    年底前出台办法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对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呼声日高,对此教育部有何解决措施?

    袁贵仁:大家都知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相当一部分在接受义务教育,随着父母走的,叫随迁子女,留在家里的,叫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现象,这是在任何国家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2003年,国务院提出“两为主”的要求,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目前的状况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9.4%在公办学校就读,应当说初步解决了他们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2003年出台的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现在10年过去了,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这个文件的精神主要有三点:一要积极解决。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要正视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办法。二要符合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根据家长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和城市的条件,积极稳妥推进。条件包括:学生的父母在当地就业;孩子有当地的学籍。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根据这三个条件,各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教育部专门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学习领会国办《意见》精神,各省市交流了贯彻落实《意见》的思路、举措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我们的态度是,积极推动落实国办转发的这个文件,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避免引起教育工作的混乱。

    热点问题七:

    2011年国家对贫困生资助达980亿元

    环球人物杂志: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上,来自贵州的一位校长感慨:“我们村(教育)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城里孩子在忙着“拼爹、拼钱、拼命”择校,而农村学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师资紧缺、教室不够、设施匮乏、学生吃不上早餐……刚才您提到教育经费要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具体实施情况如何?

    袁贵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这个问题十分关心。特别是纲要颁布之后,着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可以这么说,我们国家到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首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生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免除书本费,同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实施补助政策。纲要颁布之后,连续两年上调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每人每天提高了2元,年均补助的标准,小学生从每年500元提高到每年1000元,初中生从每年750元提高到每年1250元。家庭经济困难的住宿中小学生每天可以得到4—5块钱的生活资助。同时,我们还实行了营养改善计划,对680个贫困县的2600万学生实行了营养补助,每人每天3块钱。如果这个学生寄宿又享受了营养补助,每天就是7—8块钱。学前教育从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提出了资助政策,中央给予各省以奖补。

    高中阶段,首先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采取了鼓励政策,希望更多孩子适应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中职就读。全国中职学生实行了每年每生1500块钱的生活补助。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今年还准备将所有农村学生上中职全部纳入免费的范围。普通高中按照20%的比例,每人每年按照1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惠及480万学生。

    高等教育,国家提高了助学金资助标准,每人每年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对大学生不仅实行了生活补助,而且今年暑假开学对他们从家到学校的路费进行补助,各高校全部实行“绿色通道”。学校再根据学生家庭情况,给予生活补助,学习好的将来还会给予奖励。学生还可以在家乡或者学校办理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完成4年学业。最近还准备出台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的文件,包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2011年,全国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达到980亿元,惠及了7800万学生。教育部开通了热线电话,随时听取学生资助方面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我们国家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整”就是说覆盖面,都覆盖了。说“初步”,是标准还有待提高,规模有待扩大,工作还要做得更细。

    热点问题八:

    保证农村师资的关键是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环球人物杂志:您曾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但在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有什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师范生免费教育已经推行了几年,已经有学生陆续毕业,那么毕业生到基层的比例有多少?这项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

    袁贵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懂农村农业就不懂中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我想大家可能也注意到,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的一个讲话,他当时就着重强调了中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师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让教师下得去。如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这项政策的初衷就是要为农村中小学培养教师,在6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试点,每年招1万名左右,到现在有6万左右,90%毕业后都在中西部小学任教。通过采取特岗计划,已经招聘了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现在80%留下来在当地从教。推进国标、省考、县聘、校用,还规定在城镇的中小学老师要晋升高级职称,需要有一定的在农村中小学任教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第二要留得住。改善他们的地位待遇,让他们留得下。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全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同时,还实施了农村周转房建设计划,让他们有房子可住。还要推动边远农村困难地区的中小学实行特殊岗位津贴。第三要教得好。实施“国培计划”,今年中央拿出12个亿组织国家级培训。同时各省、各县也组织教师培训。9月5日,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好学校的好课程、好老师的讲授传到农村学校,使他们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同样能接受到最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外,我们还改革了中小学的教师职称,现在中小学的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相当于大学的正教授。9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前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我相信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会随着我们工作的深入推进得到明显的改善。

    热点问题九:

    怎样选好大学校长

    环球人物杂志:去年,教育部首次面向海外公开选拔了一些大学校长,这被看作是内地高校在“去行政化”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但也有人质疑,公选校长与任命校长相比只是换了一下包装,大学校长官员化属性没有改变,您怎么看待这种质疑,下一步教育部在这方面会有哪些作为?

    袁贵仁:大家都知道,校长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经常讲,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位好校长,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所好学校。所以教育部历来重视对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同时不断深化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一半以上的直属高校的副校长都实行了公开选拔,去年首次开展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校长试点。这次试点工作,一是明确标准,什么样的人能当高校的校长,我们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体现高校特色、岗位要求。二是行家主导。遴选委员会主要由具有丰富办学治校经验的党委书记和校长组成。遴选的程序、试题命制、评分标准、人选确定等均由遴选委员会集体研究确定。三是民主公开。不仅仅依靠这样一个委员会,同时要公开任职条件和遴选办法,公示初选人选和拟任人选;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干部师生的意见。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好的:不仅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增加了考核遴选的透明度,提高了干部任用的公信力,也增强了当选者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件事情得到了所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选拔标准和遴选办法,扩大试点范围。特别要强调应聘人的职业意识和奉献精神,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最近任命了一批校长,他们都表示要做一个全职的校长,这是向教育家办学、向校长职业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工作,把更多的讲政治、懂教育、善于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领导干部中来,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刚才你提到“行政化”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学校肯定有行政管理,任何单位、任何机关都有行政管理,但不要“化”。所谓行政化是指有的学校管理没有充分体现学校特点,方式太像机关;过多地用行政手段或办法管理学术事务。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学校的规律、学术的规律。我们现在说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教育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中央管地方、政府管学校、学校管师生的办法,用科学、合理、符合规律的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热点问题十:

    千方百计确保校园安全

    环球人物杂志:校园安全事件、校车事故时有发生,引起了家长的焦虑和社会的关注,如何才能构建起校园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袁贵仁:近3年中央投入280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3亿多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国家专门投入40亿元加强学校的“三防”(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教育部正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的法规和方案。同时,教育部要求学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配合家长选择、设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路线和交通方式,有校车的学校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针对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导致的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我们要求各地学校布局调整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解决好学生寄宿生活的条件。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要加强师资配备,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传送优质教育资源,辅助以光盘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今后农村学校撤并调整方案必须向群众公示,充分听取民意。

教育部长回应十大问题
中国教育之困
袁贵仁答本刊十问
国外教育给我们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