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访大陆受到礼遇,回台湾面对争论

谢长廷的大胆第一步

本刊驻台北特约记者 | 萧师言 《 环球人物 》(

    曾任过台湾“行政院”院长的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10月4日至8日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名义到大陆参访。他是民进党访大陆最高层的卸任官员,引起两岸瞩目。虽然他是以个人身份前往,却与国务委员戴秉国、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等大陆负责对台事务高官会面。香港媒体分析认为,对这位台湾客人,大陆涉台官员与之进行非正式会谈,一尽地主之谊,符合礼节,也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

    谢长廷行前,绿营对他心怀忧虑者居多,蓝营冷眼看好戏的也不少。他自己则摆出“不为政治而去”的架势。当然,谁都知道作为绿营的“小诸葛”、“智多星”,谢长廷此行想效法连战2005年的“破冰之旅”,为绿营制造“民共(指民进党和共产党)破冰”的声势。他的大陆之行,台湾媒体高调报道。他返回台湾后,有人认为他此行“圆满成功”,但政坛人物对他的评价并不一致。

    在绿营未得多少支持

    谢长廷是台北人,生于194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1986年,他起草了民进党党纲。1989年至1996年,出任“立法委员”。1998年当选高雄市市长,2000年当选民进党主席。2005年,他任“行政院”院长,但因与陈水扁政见不合,未满一年就被迫离职。2008年,他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败给了马英九,同年卸任党主席。民进党内有陈水扁的正义连线、谢长廷的福利国连线与没有特定领袖的新潮流系这三大派系,现在,正义连线在陈水扁入狱后一蹶不振,新潮流系还掌控一些县市长席次,而福利国连线在谢长廷的领导下,近年来在民进党中央与民意代表席次上都大有斩获。因此,谢长廷被称为“民进党最大派系领袖”。

    但是,谢长廷此次访问大陆,在绿营并没得到多少支持。这与他的访陆历史有关。其实,绿营人物访大陆的不少,陈水扁当“立法委员”时曾访问北京,还在军事博物馆的坦克前留影。吕秀莲也曾回福建南靖县祖厝寻根,在祖厝客家土楼“龙潭楼”喝了一口古井水,表示饮水思源。谢长廷本人18年前在“立法委员”任期内曾到访大陆,12年前担任高雄市长时又想再访大陆。民进党中央对“高官访陆”虽有严格限制,但也知道地方官员需要利用大陆资源带动地方经济成长,所以对绿营的地方官员如苏焕智、苏治芬、陈菊访大陆,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谢长廷当年提出的访陆理由是“两岸是‘宪法一中’,高雄市长访厦门市长有何不可?”这却违背了民进党“台独”党纲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教义派不能容忍的。陈水扁当时强硬否决了谢长廷访陆计划,至今“宪法一中”之说在民进党内还属“异端”。

    民进党明知“台独不可行”,又偏以“台独”为最大的政治号召和选举的“终极武器”,谢长廷、蔡英文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也都以“台独”为其隐藏的政治选择。谢长廷这次以“参加国际调酒大会”的借口访问大陆,但在基本教义派心中,却忘不了他“宪法一中”的主张。行前,几乎没有民进党要员表示赞成、送上祝福。党主席苏贞昌在谈到对谢此行看法时说:“未成事实前,不便评论”,这其实就是含蓄地表达不赞成之意。谢长廷到厦门之日,苏贞昌前往金门访问,有意造成“谢访厦、苏访金”的局势,以分散媒体对谢此行的注意。

    在这种情形下,谢长廷仍坚持前往。台湾媒体对谢的报道远胜过苏,显示谢长廷特立独行、不理会党内基本教义派与苏贞昌的掣肘,赢得了舆论青睐。

    在大陆喊出“超越差异”

    前台北市副市长李永萍评价谢长廷此行,说“历史会为他的访陆写下浓浓的一笔”。这不仅因为谢此行有“破冰”的意义,也因为谢在大陆的“表演”堪称台湾所有政治人物之最。他到厦门祭祖时,在媒体面前流下眼泪,表情之激动是连战、宋楚瑜等政治家所没有的,也非陈水扁在坦克前的微笑与吕秀莲“饮故乡水”的矜持所能比拟。当过媒体人的李永萍说,这就是谢长廷“政治智慧与感情表演”的动人之处。

    谢长廷也善讨媒体喜欢。一到厦门,他就称其访问是“开展之旅”,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做对的事,心中非常愉快”等话作为开场白。在厦门机场他说:“习惯、文化、文字(都一样),没有感到是去别的地方,就像去兄弟的家一样。”“语言很熟悉,文字也很熟悉。”这些话,两岸媒体听来很顺耳,凸显了两岸文化与感情的联系,又没有太多政治色彩。而面对台湾媒体,他不忘随时宣传政治目的。出发前,他在机场对台湾媒体说:“第一个这样走出去,不会沿路都是红地毯,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可能是在黑暗中摸索,但必须为未来证明我们有处理两岸问题的能力,我们有替台商解决问题的管道,有替台湾人民发声的能力。”

    谢长廷说的“我们”,其实就是他自己。他还说:“有权力、职位的人,都要有一点突破,都要做一点事,要迈出去,替人民解决问题!假如每个人都这样做,台湾很多问题都可解决。”这明显是对苏贞昌等民进党掌权者的“示威”,要他们“解决问题”。他引用自己以前写过的一首诗:“今日我足迹,未来后人路。”他说:“只要走出一条路,以后人家就会照着这个足迹走”,这些话都透露出他的雄心,以及对党内政治人物无所作为的鄙夷。

    不过,谢长廷还是记住了12年前的教训,并未大谈“宪法一中”。在大陆,他逃避了“宪法一中”议题,绝不主动谈及此事。台湾媒体称,谢长廷10月6日晚向国台办主任王毅表示,“我们不认为有‘九二共识’这四个字”,并称“宪法各表”是替代方案。他也提出了“超越差异”的口号,说“两岸不能只是求同存异,而是要面对差异、处理差异、超越差异”。返回台湾后,他表示比原来的期待有更多收获,双方至少已经比过去创造了更多的互信。他借助互联网表示:“其实有更好的主张可以让两岸和平交流。”

    “谢长廷敢,其他人敢不敢?”

    谢长廷“超越差异”的说法,引起台湾政界复杂的反应。国民党当天就发出新闻稿,称以民进党过去的记录及现在的态度,连“正视现实、搁置争议、求同存异”都做不到,遑论“面对差异、处理差异、超越差异”。谢长廷的论述固然漂亮,但与民众对民进党的认知有不小落差,所以国民党要求苏贞昌、蔡英文等民进党内政治人物对此表态。

    其实,如果绿营真能“面对差异、处理差异、超越差异”,对两岸关系与台湾的发展都是好事。但国民党很清楚,谢长廷没有任何实质的党内权力,党主席是苏贞昌,还有许多基本教义派想拥戴蔡英文“续选2016”。谢长廷此前一直想当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主委”,主导民进党的两岸关系政策,都被苏贞昌否定。国民党急于“消毒”,不愿让台湾民众觉得“谢长廷访大陆代表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有重大转折”,也因此要求苏贞昌、蔡英文表明立场。

    苏贞昌此前曾说“谢私人行程,无关民共平台”。10月9日上午,他与谢长廷见面。据联合报报道,苏贞昌称谢长廷这一步跨出去很不容易,还说“辛苦了”。蔡英文9日下午参观台中市高美湿地时表示,谢长廷此行有交流意义,希望双方未来能有常态化交往。不过,号称民进党“台独”理论大师的林浊水说:“宪法共识难成党主张”。台联主席黄昆辉则说,谢长廷虽以个人身份前往大陆,但“此举强化倾中路线正当性,呼吁绿营人士不要跟进”。他强调:“本土政治人物不但不严厉挑战倾中政策,还出现强化倾中路线正当性行动,这是台湾本土阵营当前最大的危机。如果这种倾中气氛蔓延,只会让政治情势更不利于本土阵营,绿营执政可能真的成为传奇。”民进党基本教义派控制的“蕃薯电视台”,则从谢长廷访陆的第一天起天天骂他,要求他“宣扬一边一国”。

    台湾公众对谢长廷此行多表赞成。10月9日,中国时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泛绿支持者有60%认同此行,总体上有44%的人支持谢长廷的“开展之旅”,51%的人希望苏贞昌也能有趟大陆行,希望蔡英文成行者更达57%。亲蓝媒体联合报载文肯定谢长廷访陆是“政治新亮点”,还向绿营喊话:“谢长廷敢,其他人敢不敢?”

哈里王子,带着丑闻上战场
一个农村放映员的坚守
谢长廷的大胆第一步
官员,心正比说话更重要
日本新大使难解困局
西班牙村长和他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