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当红乐队、传奇巨星纷纷亮相

世界和伦敦一起摇滚

本刊特约记者 | 李悟 赵凡 项伍 《 环球人物 》(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举行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英国文化标签”之一的英伦摇滚,将会把全世界观众的耳朵唤醒。

    近3小时的开幕式中,英国当红摇滚乐队缪斯将演唱奥运主题曲《生存》;披头士乐队的作品《嘿,裘德》将成为开幕式的压轴之作,有媒体预测,现场将出现前披头士核心成员保罗·麦卡特尼与在场的6万名观众齐声合唱的盛况——这首歌在英国几乎像国歌《天佑女王》一样有名;此外,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摇滚变色龙”大卫·鲍伊以及埃尔顿·约翰等英国乐坛大腕也将纷纷在开幕式上亮相;当然,还必须要提到开幕式总导演丹尼·博伊尔,他本人是一个狂热的摇滚迷。看来,伦敦奥运会注定先属于音乐迷,然后才属于体育迷。

    博伊尔,“摇滚导演”

    “我们有着最杰出的音乐传统,很多人都把英国看作是音乐的指路明灯。”丹尼·博伊尔说,他希望能够给观众“营造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作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导演,博伊尔曾经捧回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但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暂时告别了电影,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伦敦奥运开幕式的筹备工作中。

    在伦敦奥委会宣布由博伊尔出任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一职后,英国电影杂志《帝国》的编辑曾如此打趣说:他有可能采用《127小时》式的点火仪式,一个独臂的登山者徒手爬上火炬台点火;在《太阳浩劫》的特技使用下,火焰变得越来越亮;最后,一位12岁的小男孩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音乐中带领大家跳起宝莱坞风格的印度舞蹈,他身后伴舞的人有矿工、警察、穷人、正准备自杀的人,这些人在《猜火车》里出现过。

    以上都是博伊尔曾经执导的电影作品。博伊尔拍摄的电影题材少有重合,他拍过爱情、摇滚、科幻等各种题材,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自由表达的可能。英国影评家桑德拉·希布伦评价他说:“他的每一部电影都不同,但都有着一些共性:一颗真实的心,某种情绪力量。”

    1956年,博伊尔出生在曼彻斯特一个艺术气息浓郁的家庭,从小就对披头士的摇滚乐、莎士比亚戏剧、希区柯克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影并非他最初的梦想,他一度想成为一名牧师,但这个梦想却在他试图进入神学院时破灭。之后,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青年时代博伊尔曾经加入过地方剧团,1982年进入英国皇家科特剧院,任美术指导及副导演之职,执导过几部莎士比亚的剧作。

    从1996年的成名作《猜火车》开始,人们就领教了博伊尔的摇滚音乐品位。这部耗时仅45天的电影与同时期达到巅峰的英伦摇滚乐气质如出一辙。他亲自挑选了这部电影的音乐,从重口味的《生活的欲望》到流行的地下音乐,再到摇滚经典歌曲《完美的一天》,无不显示出他对摇滚乐的情有独钟。

    摇滚也确实是博伊尔在谈到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时,反复提及的一个词。“音乐在这次开幕式中将占很大一部分。”博伊尔说,“开幕式要给我们的年轻人带来自由和灵感。”

    执导奥运会开幕式和博伊尔以往的每一次尝试都不同。他说:“你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不希望活在前人的阴影下。”他仔细研究过前几届奥运会开幕式,认为北京是“无与伦比的壮观”,雅典是“难以置信的美丽”,他希望伦敦能够得到与悉尼相同的评价:一次精彩的音乐盛会。

    缪斯乐队,令人血脉贲张

    英式摇滚的风格是随意、散漫、懒洋洋,甚至有些颓废,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巅峰,影响全球风尚。如果说美式摇滚是热,那么英式摇滚便是冷;如果美式摇滚是外放的,那么英式摇滚便是内敛的。英式摇滚散发的那股迷人的颓废与另类魅力,在世界摇滚潮流中独树一帜,缪斯乐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10年,缪斯乐队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希望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谱写主题曲,因为这是在他们自己土地上举行的奥运会。两年后,伦敦奥组委发布了第一首官方奥运歌曲《幸存》。这首歌将在比赛时、运动员入场以及奖牌颁发仪式上播放,“用一首摇滚歌曲贯穿整个奥运赛程,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伦敦奥组委兴奋地对外宣布。《幸存》的演唱者正是缪斯乐队。

    缪斯乐队的3位成员——马修·贝拉米、多米尼克·霍华德以及克里斯·沃尔斯滕霍姆,很早就知道此生要做什么事。他们刚刚聚到一起开始正式组乐队的时候,都才只有13岁。

    缪斯的风格融合了独立摇滚、前卫摇滚、重金属音乐、古典音乐与电音。1999年底,他们推出了首张专辑《演艺事业》。此后他们的5张录音室专辑在全球创下了1300万张的销售成绩,成为当代最成功的乐队之一。“全世界最好的现场乐队”的名号,吸引着众多歌迷不断去现场观看他们的表演。人们总是难以相信,这3个瘦小的男人会发出如此巨大而又富有爆发力的声音。缪斯曾多次获得英国各大音乐奖的“最佳现场演出奖”,他们在现场发挥得甚至比在录音室中更好。尤其是主唱贝拉米,每一次的表演中,他都像是被恶魔附身,发出痉挛的叫喊。

    而贝拉米本人,也确实对各种阴谋论、外星生物、神学以及末世预言兴趣浓厚,他的这一癖好广为人知。1978年,贝拉米出生于英国剑桥。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母亲同鬼魂交流的情景:“她和父亲有时会邀请朋友过来,一起和灵魂对话什么的。那时我常常会呆在一旁观看。”看一下他喜欢的书,不难发现贝拉米对阴谋论和未知事物的狂热爱好:《第十二个天体》,作者认为人类的生活很有可能是在上百万年之前被外星生物设计好的;《大棋盘》,书中提到了美国试图获得欧亚大陆矿物质财富的计划;《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讲述美国等西方大国如何通过所谓援建和环保等议题,对落后国家发起一轮又一轮掠夺。

    去年,缪斯在第五十三届格莱美奖上获得了最佳摇滚专辑奖。而贝拉米的感情生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和好莱坞女星凯特·哈德森订婚,并于当年有了第一个孩子。现在的贝拉米,面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奥运会级别的主流盛会,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充满怀疑与愤怒?对此,贝拉米回答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倾向于支持那种可以被核实的想法,而不会再随随便便就发表意见。

    对于被选做奥运会主题曲的《幸存》,贝拉米表示:“这首歌表达了一种争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它很容易唤起运动员的共鸣。”

    “竞赛,生活就是一场竞赛,我要赢。是的,我一定能赢……我会点燃激情,我永远不会输,我会跟上前进的步伐,我会对整个人类展示自己的能力。是的,我为了胜利准备着……”《幸存》唱的是永不言败的奥运精神,英伦的古典风范融合了摇滚乐风雨欲来的力量,令人血脉贲张。有英国乐评人认为,这首歌过于“狂躁”,没有奥运会和平、友谊的感觉。但也有乐迷在看了该曲的音乐电视后认为,《幸存》能让人体会到一种“起跑线前让人屏息的躁动、发令枪响后的平静和超越自我时的忘情”。

    麦卡特尼,负责怀旧与感动

    无论从英国的维度还是音乐的维度梳理历史,披头士乐队都是必须用大篇幅书写的。半个世纪以来,披头士收获了全球乐评人无数的溢美之词。这支坐拥流行音乐史上唱片销量和粉丝数量双冠军的乐队,是一个迄今无人能出其右的伟大传奇。

    如果说,约翰·列侬以其深刻的歌词、鲜明的时尚态度、离奇的死因而被看作披头士的灵魂,那么保罗·麦卡特尼就是用动听的旋律、沉郁的嗓音打造了披头士的骨血。他创作的《昨天》是世界音乐史上被翻唱次数最多的歌曲。“昨日,所有的烦恼似乎都很遥远,如今它们好像永驻心间,我宁回昨日。”忧伤的歌词配以动人的旋律,感动了全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把麦卡特尼评为史上最成功的作曲人,流行音乐界把他奉为教父。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麦卡特尼将进行压轴表演,献唱他创作的披头士乐队的经典作品《嘿,裘德》。

    《嘿,裘德》是一首温暖励志的歌。列侬与小野洋子的爱情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事实上列侬之前还有一段婚姻,为了小野洋子而与前妻离婚。当时,列侬与前妻有一个5岁的儿子裘德,父母婚姻的不幸让孩子情绪消沉。作为列侬的好友,麦卡特尼十分希望裘德能振作起来。一次探望裘德后,麦卡特尼在自己的车里为他写下了这首歌:“嘿,裘德, 停下来,不要把全世界都扛在肩上。你知道,只有傻瓜才会假装坚强,代价却是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冷漠。”箴言一般的歌词,让每个听众都能获得人生启迪。主办方选择这首歌作为奥运开幕式的结束曲,也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坚韧、乐观的英伦情怀。

    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父亲是一名爵士乐手,母亲是医院助产士。为了培养孩子对爵士乐的兴趣,父亲曾送给麦卡特尼一把镀银小号,可小麦卡特尼却偷偷把小号卖掉,换来一把木质吉他,从此走上了流行音乐的道路。父亲还曾给儿子请过音乐教师,但麦卡特尼逐渐发现自己更适合“用双耳学习音乐”,于是不再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

    15岁时,麦卡特尼在一次集会上看到了17岁的列侬的演出,两人一见如故。列侬当即邀请麦卡特尼加入自己的乐队,后者第二天就答应了。之后,他们又集结了主音吉他手乔治·哈里森和鼓手彼得·贝斯特,在1960年正式将乐队名称定为披头士,开启了永载史册的十年“披头士时代”。1962年,林格·斯塔尔顶替贝斯特出任乐队鼓手,披头士的经典组合就此成形。

    4名成员中,列侬—麦卡特尼组合无疑是乐队的支柱。一位乐评人这样说:“麦卡特尼是保守的、易动感情的,渴望给人快乐,愿意顺从习俗;列侬是反叛的、进攻性的,酷爱讽刺,擅长文学,而在音乐上没有那么高的天分。”两人的碰撞产生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无数好歌从他们的工作室中生产出来。1965年,披头士达到了巅峰,甚至到了无论他们唱什么、做什么、穿什么,观众都买账的地步。一位粉丝说:“披头士永远是对的。”英国皇室在这一年为4位成员颁发了大英帝国最优秀勋章。

    1970年,披头士宣布解散,4名成员各自发展,此后,同样是列侬和麦卡特尼最受瞩目。而在1980年列侬被歌迷枪杀身亡后,麦卡特尼就独自扛起了延续披头士辉煌的大旗。他没有令歌迷失望,单飞后的成绩同样骄人:1977年创作的《琴泰岬》成为英国史上首支能卖到200万张以上的单曲。迄今为止,麦卡特尼共创作了60张金唱片、50张冠军单曲,唱片总销量超过4亿张。1997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麦卡特尼册封了爵士封号。如今,他还是英国国内最富有的人之一,2010年最新的报告估计其财产总值约为4.75亿英镑(约合48亿元人民币)。

    麦卡特尼有过3段婚姻,元配琳达·麦卡特尼于1998年死于乳腺癌。2002年,他娶了前模特希瑟·米尔斯,2006年离婚。2011年,美国女商人南希·谢维尔成了他的第三任妻子。

    也许是麦卡特尼的人生过于完美,世上一直流行着名为“保罗之死”的传说——真正的麦卡特尼已于1966年死于一场车祸,现在人们看到的只是麦卡特尼模仿秀的获胜者威廉·坎贝尔。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传奇一定是传奇。没有人怀疑,这位年届古稀的流行音乐标志性人物,会负责起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切怀旧与感动。

    从北京到“英伦范儿”

    伦敦奥组委早早就宣布:可别拿我们跟北京比,我们比不起。事实上,每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都是展示本国文化魅力的绝佳舞台。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无与伦比”的话,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也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英伦范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分为上下篇,上篇的主题是“灿烂文明”,下篇的主题是“辉煌时代”。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也将以展示英国文明的发展为主,主题被定为“奇妙岛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英伦乡土风情”,届时体育场将被变成英国乡村,演员们将把真实的牛羊带到绿茵茵的草地上,向观众展现一幅田园牧歌的画面;第二部分是“工业革命的进步”,场地上将构造一幅“属于英国的图画”;第三部分是“点燃圣火”,悬挂于观众头顶的五个巨大的圆环在烟火中慢慢叠到一起,组成奥运五环的标志,随后发出光芒。

    而在整个开幕式的过程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摇滚巨星们的演出了。

    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说:“同文学相比,音乐能给体育运动更直接的支持。”1896年,当古老的希腊乐曲《奥林匹克颂歌》唱响时,音乐便与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届奥运会的主题歌曲,都会表达一个相应的主题,有的表达奥运的人文关怀,有的希望世界充满爱,也有的宣扬和平、平等。可纵观整个奥运会开幕式历史,以摇滚作为主体音乐风格的确实不多见,这既体现了英国人对其摇滚文化的自信,也注定将成为本届奥运会的一大亮点。

    摇滚总被认为是狂放不羁的,似乎与主流世界保持着距离,但在激烈的体育赛事面前,二者却显示出很多的互通性。本届伦敦奥运会的宣传口号是“激励一代人”,摇滚主题曲《生存》就是要激励青年人和运动员们为未来而奋力拼搏。

    对于正在挣扎着走出金融危机的英国来说,伦敦奥运会将是一次重温“日不落”时代辉煌的机会,而开幕式上的英伦摇滚盛宴,就成了重温旧梦的绝佳舞台。      

    有人说,体育最摇滚。此时的英国,需要的正是一个摇滚之夜。

世界和伦敦一起摇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