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毛泽东指着邓小平说,香港回归“由他们年轻人去办了”

矢志不渝收回香港

本刊记者 | 张忆耕 《 环球人物 》(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记得,当时,在中国版图的下方,标着“香港(英占)”和“澳门(葡占)”的两处地方,是中国人民心中长期的隐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一直在思索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

    解放军勒马深圳河畔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香港门户洞开。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兵团挥师南下直抵香港北部边界后,按兵不动。此前,驻港英军集结了4个旅的兵力,战战兢兢地准备打一场“没有可能取胜的防御战”。此刻,他们望着深圳河畔秩序井然的解放军,松了一口气。随后,港督葛量洪收到了中共通过秘密途径传来的维持香港现状的“三项条件”:(一)香港不能用作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基地;(二)不许进行旨在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威信的活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人员必须得到保护。英国政府十分欣喜,决定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并在香港《华侨日报》上刊登了“毛泽东已保证香港地位安全,英国年内承认中共”的消息。

    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在延安的窑洞里思考着香港的未来。他提出要充分尊重香港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最终以协商、和平的方式解决。1946年12月9日,毛泽东与哈默、罗德里克、陈依范等3名西方记者会谈,哈默问:“在香港问题上中共的态度如何?”毛泽东回答:“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中国那么大,许多地方都没有管理好,先急于要这块小地方干吗?将来可按协商办法解决。”

    1949年初,毛泽东与斯大林派来的代表米高扬举行会谈时,也谈到了“暂时不动香港”的政策。他说,中国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另一种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意义不大。相反,正确利用这两地特别是香港原来的地位,对新中国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倒是更为有利。这一思路后来被归纳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针。

    毛泽东与希思谈回归

    1974年5月25日,在周恩来、邓小平的陪同下,毛泽东会见了刚卸任的英国首相希思。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毛泽东说:“很久以前中国害怕欧洲,但这些现在都成为历史了。”接着,他对希思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说到这里,毛泽东问周恩来:“香港是割给他们的,九龙是租借的,还有多少时间?”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是1898年租给他们的,租期99年,到1997年期满,距现在还有23年挂零。”希思马上说:“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到那时,”毛泽东指了一下周恩来,“我们就不在了。”随后又指了指邓小平等人:“具体事情由他们年轻人去办了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香港作为英国管理下的亚洲贸易及金融中心,其地位是安全的,至少目前如此,但香港在1997年应该有一个平稳的交接。当天晚上,邓小平在欢迎希思的宴会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国政府声明:香港问题作为中英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将“在适当时候予以解决”。

    周恩来解决供水难题

    1984年12月11日,香港《文汇报》登载着这样一条新闻——香港前任总督麦理浩说:“在我作为总督的年月中,我发觉中国人民政府及其在香港和广东的官员一贯地和日益增加地提供帮助。”

    这些帮助中,最让香港人铭记的就是“供水之情”。 1960年11月5日,港英政府与广东省人民政府达成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供港50亿加仑(2270万立方米)淡水。1962年秋天至1963年初夏,深圳旱情严重,深圳水库的水位降到死水位以下,香港随之遭遇严重的供水困难,到处可见排着长队等待接水的人们。

    消息很快传到周恩来处。1963年12月,周恩来出访前绕道广东,亲自了解并过问香港供水问题,在听取汇报后,他做出相应指示:向港供水问题与政治谈判要分开,并确定了供水方案。1964年2月,由东江引水到深圳的石马河供水工程全线开工,1965年春竣工。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深圳地区的用水,而且年年按协议完成了对港供水计划,改变了香港长期缺少饮用水的局面。

    邓小平对阵“铁娘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人不愿和中国谈香港问题,因为不好谈,无法谈。他们就像偷了东西的房客,处处回避主人的正常目光。但历史还是迫使英国人开了口。根据1898年的《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租借的新界,为期99年,于1997年6月30日到期。事实上,香港三大区域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早已连成一片,其中新界面积占92%,如果交还了新界,那么,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的香港岛和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的九龙半岛,无论经济上还是行政上,都无法再实施单独管理。而且,港英政府批给地产商的土地使用权通常为75年,受新界租期的限制,实际日期只能延续到1997年6月。随着这一日期临近,土地使用年限日渐缩短,地产商的信心开始崩溃,土土地竞价不断下滑,港英政府收入锐减。

    英国人坐不住了,决定冒险激活尘封已久的香港问题。1979年3月,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他以香港地产商日渐丧失信心为由,向邓小平提出,如果把土地租约截止有效期改为“只要新界仍由英国管治,租约依然有效”,就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他辩解说,香港的未来将通过两国政府来解决,眼下要紧的是这件事,这么做与中国的立场并不矛盾,中国不是也希望香港保持繁荣吗? 对此,邓小平说,人们担心1997年香港新界问题会出现,还有18年,我们可以到时候再根据具体情况商谈。另外,在土地租约问题上,不管用什么措辞,必须避免出现“英国管治”的字样。

    英国这时提出香港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个大好时机。当时,中美刚刚建交,邓小平正考虑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美国政府并未放弃干涉中国内政,又搞了一个《与台湾关系法》。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回归可以承担起“一国两制”的试验,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示范。到1982年,邓小平有了决定:“我们尊重国际条约,还是到1997年,不准备提前解决这个问题。方案无非两个,一个是新界延长租期,一个是收回。现在我们定的方针是,到1997年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整个收回。”

    同年,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海战中取得军事胜利。她信心十足地来到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会谈。中英双方的正面较量开始了。

    1982年9月24日一大早,撒切尔夫人叫来了专门为她做头发的随从。做完头发,吃完早点,她看了看表,离会谈只剩半个小时,便通知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和港督尤德,一块动身前往人民大会堂。这时,人民大会堂前人山人海,各国记者拥挤得水泄不通。撒切尔夫人穿着一套蓝底红点的丝质西装,踩着高跟鞋,挽着黑色手袋,戴着珍珠项链,容光焕发地登上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步入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谈。会谈一开始,她就先发制人,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

    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3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是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他斩钉截铁地申明: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半岛。

    撒切尔夫人用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回答道:“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接着,邓小平又讲了一句很厉害的话:“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撒切尔夫人听懂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会谈结束她重新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时,脸色已经变得凝重。尽管她下意识地对记者绽开了笑容,但走到倒数第二级台阶时,她突然一脚踩空,栽倒在地,连手袋都摔到了一边。“不好!”一旁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一名军人和一名穿灰色中山装的工作人员马上将她扶起,为她捡起手袋,并拍拍沾在上面的灰尘。撒切尔夫人起身后,镇定地说道:“没事!”然后猫腰钻进了停在石阶下的红旗牌小轿车里。

    多年后,柯利达在回忆录里谈到,那天晚上到钓鱼台宾馆后,撒切尔夫人对他说:“他(邓小平)这个人好冷酷无情呀!”

    “50年不变”和“必须驻军”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是邓小平给香港各界人士吃的一颗“定心丸”。1983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当时主管港澳事务的廖承志刚刚去世,香港一些人士心存疑虑。邓小平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对香港的政策不会因为廖公的去世而改变,请大家放心。邓小平问大家:“‘九七’后香港实行资本主义还要继续多久?15年?”场内没有声音。

    邓小平又问:“30年?”还是没有反应。

    接着,邓小平伸出5个手指,提高嗓门说道:“50年?50年不变可以了吗?”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邓小平也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又强调一遍:“‘一国两制’,香港实行资本主义50年不变。”

    又有人进一步问道:“50年是从哪一年算起?”邓小平回答说:“当然从回归日算起,50年不变。”

    “50年不变”的问题解决了,香港驻军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据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诗人外交家”周南回忆,中方在跟英方斗争的时候,出了一个纰漏。大概在1983年5月,全国人大开会时,有个香港记者找上一位不太了解情况的领导问:香港老百姓怕驻军,你们中央是不是一定要在香港驻军?这位领导不经意地回答说:也可以不驻军吧!第二天,香港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报道:中国某某领导人说香港不必驻军,这是中国政府的意见。 

    听闻此事,邓小平非常生气。几天后,他正好接见香港代表团,谈话之前允许记者进来照相。就在记者退场时,邓小平说:“哎!你们回来!回来!等一等!我还有话讲,你们出去给我发一条消息,就说某某,某某讲这个是胡说八道。香港怎么能不驻军呢?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天下有这个道理吗?驻军起码是主权的象征吧,连这点权力都没有,那还叫什么恢复行使主权哪?必须要驻军!”

    1984年4月,邓小平在审阅外交部《关于同英国外交大臣就香港问题会谈方案的请示》报告时,在关于驻军问题的一条下亲批:“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订。

    卓琳替小平踏上香港土地

    尽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邓小平曾5次到过或途经香港,但那时的香港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晚年的邓小平深情地说:“我希望能活到1997年,我希望在那个时候,我能亲自到香港去,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遗憾的是,1997年2月19日,距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仅131天之际,邓小平溘然辞世。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曾说:“父亲戎马一生,他曾经说过,他是一个老兵,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爱看地图。在他巡视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他时常翻看中国地图,在他出国访问的时候,他也时常翻阅世界地图。在解决香港问题的整个过程中,他找了一本香港地图,时常在这个地图上,翻看香港的山山水水。在他生前,这本香港地图一直放在他的案头。在他过世以后,这本地图仍然珍藏在他的办公室里。”

    1997年6月30日,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来到香港,出席了回归庆典。庆典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特意郑重地介绍了卓琳女士,全场掌声雷动。后来,董建华回忆说,介绍卓琳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江泽民主席在庆典开始前对他特意做了嘱托。“已故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为收回香港一锤定音,并设计出‘一国两制’这个史无前例的创举,遗憾的是他本人却不能亲自来到香港,见证荡涤屈辱的一刻。我对卓琳的介绍中,寄托了港人对邓公的无限敬意及追思,也是希望透过卓琳聊慰邓公未竟的心愿。”

领导人的香港故事
矢志不渝收回香港
一心实现香港繁荣
让内地和香港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