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吴秀波“戏子就是戏的孩子”

尹洁 《 环球人物 》(

    “问吴秀波的问题一定要他自己回答,因为他的答案从来都是很个人化的。”接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约访电话时,吴秀波的经纪人这样说。但令记者意外的是,为某著名电脑品牌代言的吴秀波居然不会用电脑,这直接导致正在美国拍电影的他,与记者的联系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一年半之前,吴秀波出现在谍战剧《黎明之前》里时,很多观众误以为这个没有太多表情的男演员是个新人。而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影视剧似乎永远拍不完,那边还在昼夜加班,这边的新戏已经上映。由他主演的反映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心术》,即将于5月3日登陆地方卫视,吴秀波在戏中饰演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霍思邈,演绎“妙手仁心”加“儿女情长”的故事,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42岁当上偶像

    在《心术》里,吴秀波扮演的医生霍思邈“以浪子形象游戏人间”,这个角色的性格与他本人有几分相似。吴秀波说,自己一直在为霍思邈做准备——就像他早年起伏不平的经历,也是为了今天的成功做准备一样。

    1968年9月,吴秀波出生在北京,16岁进入中国铁路文工团成了一名体制内演员,一年中大半年在四处奔波。这期间,他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

    上世纪90年代,文艺团体开始走下坡路,热爱音乐而又渴望无拘无束生活的吴秀波选择扔掉“铁饭碗”,去歌厅当歌手。“那时在台上唱,希望台下最好没人听。音乐响起,我就能闭着眼睛自我交流。”

    除了唱歌,他还做过不少生意,开发廊、开饭馆,全国各地从南到北地跑,那个年代的经商热深深影响了吴秀波。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重交情,常常约上十几个朋友聚餐高谈阔论,买单的总是“吴老板”。就这样玩着、干着,几年过去了,吴秀波几乎没赚到什么钱,最后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收入从90年代时的每月1万元,到2002年“攥着两张别人送的沈阳五里河体育馆的门票,却没有路费去看球”。他说: “如果不是朋友帮忙,我真能饿死自己。”在社会上闯荡多年后,他不得不干起了老本行——演戏。

    “回来后的前几年像挤公交车,唯一的想法就是千万别把我挤下去。如果有超过一个星期在家里待着,我会非常恐惧。演员的失业是随时随地的,一个月签不到合同,对一个成名的演员来讲没关系,但对一个无名演员,你可能会就此失业一辈子。”吴秀波回忆道。

    2010年年末,一部《黎明之前》在泛滥成灾的谍战剧中成为“黑马”, 42岁的吴秀波也成为当年最具人气的男演员,但这已是他重归影视圈的第七个年头了。原本“只求有碗饭吃”的吴秀波,几乎一夜之间成为无数陌生人的“偶像”,媒体追逐的焦点。他感到很不适应:“多年来习惯了不被注意,安静地观察所有发生的事,忽然间所有人都在跟你打招呼。”

    他把演员这个职业比喻为寄居蟹,认为自己只是生活在角色的壳里,所有的光彩、硬度和营造出来的安全感,其实是那个角色给的。

    “渴望有个空间来表达”

    与做明星相比,吴秀波更愿意单纯地做个演员。在他看来,明星是不靠演戏,只要结婚、离婚、骂人,就能达到娱乐效果的群体。所以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认定我是个好演员,我知道我不是明星。”只想做个演员的吴秀波对自己的婚姻和感情问题更是讳莫如深。

    吴秀波以一种专属于他的方式演绎着各种角色,角色背后是他对表演、对自己的极端“较真儿”。他也承认,工作久了会倦怠,因为“天气很冷的早晨要早起,或者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非要你去演一个阴冷的角色。当演员就像不停地跨栏长跑,每天都要去克服无数的障碍。以前我一旦厌倦就马上离开,现在不能这样了。我在生活中不善于交流和表达,我渴望有个空间来表达,这个空间就在角色里面。”

    他要求自己投入角色,但又不能拔不出来。“每一个演员在塑造角色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把自己心里的某些个性遗留在角色身上。但是角色不是演员,演员也绝不是角色。每天拍戏之前,发型师和造型师要帮我弄头发,整理衣服,摄影要把我拍得看起来更帅气,但那都不是真实的我。”

    他认为演技不是直线上升运动,而是慢慢积累,缓缓释放,“就像出门捡了一块金子,难道你希望下个月再捡一块金子吗?演戏像扔保龄球,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顺手扔出一个全中,但最好的选手也不可能次次都扔得那么好。”

    吴秀波不介意别人称他戏子。按照他的解释,戏子就是戏的孩子,没有比这个更好听的称呼了。“戏给我温饱,让我快乐,像我的父母,像我的爱人,也像我的孩子。在它身上,我得到的东西太多,我感恩,所以我需要认真面对它。在我觉得能报答它以前,不会再有别的诱惑能让我改变生存方式。”

    “我就像一只爬上火车的蜗牛”

    吴秀波是一个早早便经历过生死的人。他17岁在文工团当演员,过得顺风顺水,突然有一天被诊断为得了肠癌。周围人以为他承受着巨大压力,倒是他自己没觉得多么害怕。同学和朋友曾去医院送花、探望,看到他虚弱的样子忍不住直哭。吴秀波为了鼓励自己,进手术室前在手心上写下了两个字“挺住”。

    “我是一个懒人,懒到一个问题只要离我还远,就不想了。其实当时不是说死亡有多远,是我跟死亡这个话题离得太远了,内心对死亡的疑问离得太远了,所以就不想了。”那次手术切掉了他40厘米的结肠,花了13万元的医药费,吴秀波挺过来了。事后,所谓的肠癌被确定为误诊,吴秀波算是平白遭了一场大难。直到40岁时父亲去世,他才真正意识到生死离别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他很“文艺”,也有人说他“拧巴”。吴秀波自认为是一个挺笨的、壁垒森严的人。“我在现实中干什么都不是很利落,不善于跟人交流。现在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爬上火车的蜗牛。火车飞快,所有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以为是我跑得这么快,其实我还是那只蜗牛。”

    吴秀波相信命运,觉得很多东西不是自己选的,是冥冥之中的推动力,包括遇到一个好剧本、好角色,“有时候我选的不是剧本,可能只是一个不错的定位,或者是合作伙伴,也可能只是气场。但我一进入角色,我就接受我的命运。”这种人生观很有点老庄的味道。他甚至觉得演戏比生活更真实,因为“生活中很多人在演戏,但是演戏的人很多是真的在交流”。

    如果有一天不做演员,他说自己也许会去做导演或者编剧,或者自由职业者。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一天,我没有回来,请你吹熄了灯火,不要为我等待。”

吴秀波“戏子就是戏的孩子”
戈麦斯 仓库里练成神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