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金墉当选为世界银行(以下简称“世行”)的新行长,正式成为现任行长罗伯特·佐利克的接班人。这位韩裔美籍医学专家在一片争议声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他的成功当选使得美国人对这一职位长达67年的“世袭”得以延续。
被奥巴马提名
罗伯特·佐利克2月15日宣布,今年6月任期届满后不再寻求连任。从那时起,下任掌门人花落谁家便引起了热议。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校长金墉为下一任世行行长,南非等国则提名前世行常务副行长、尼日利亚财政部长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巴西等国提名哥伦比亚前财政部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此后,这三位候选人便开始了对世行行长职位的角逐。
根据规定,世行行长人选需由25位世行执行董事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按照选举程序,4月9日至11日,世行董事会对三位候选人进行了面试,随后进行了讨论和投票。4月13 日,奥坎波宣布退出角逐,转而支持伊韦拉。但最终,世行在16日宣布金墉胜出。他将于今年7月1日起担任第十二任世行行长,任期5年。由此,他将成为历史上首位担任世行行长的亚裔美国人。
获选当天,金墉在秘鲁发表声明,向另两名候选人表达敬意,并承诺将引领世行更好地应对挑战。金墉称:“作为行长,我将谋求世行与快速变化的世界实现新的一致。世行将高效回应各成员国的多样化需求,为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佐利克则称,金墉拥有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经验,作为达特茅斯学院的负责人,也需要做出艰难的管理和财务抉择,他注重绩效的精神将推动世行更好地帮助成员国开展减贫工作。
奥巴马总统发表声明向金墉表示祝贺,他相信,金墉会凭借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发展议题的广泛知识,在任职期间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应对各种复杂挑战,为世行带来新的机遇。
然而,外界却议论纷纷。人类学博士、医学专家、常春藤名校掌门……金墉虽然阅历丰富,但对经济、金融鲜有涉猎。奥巴马为何提名这样一位非专业人士担任世行掌门?有媒体分析称,金墉获得提名是因为没有明显党派属性的政治立场,容易为美国内部各方接受,其亚裔背景或能分化世界银行中新兴市场经济体成员的选票。
相较那些华盛顿政客和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名誉扫地的华尔街银行家,金墉的形象更容易被推销。奥巴马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对金墉的提名时说,现在正是时候,让一名促进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引领全球最大的发展机构。奥巴马还强调了金墉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作经历,“金墉20多年来致力于改善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条件。世界银行是我们减少贫困和提高全球生活标准的最有力工具之一。金墉的个人经历和多年服务经验使他成为担任这一职位的理想人选。”
成就卓越的医学专家
金墉195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5岁时随父母移民至美国艾奥瓦州并在那里长大。他的父亲在艾奥瓦大学教牙医学,他的母亲则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金墉高中毕业后,在艾奥瓦大学读了一年半,然后转往布朗大学就读,并于1982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他在哈佛医学院获得医科硕士学位,1993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
金墉是社区医疗、公共卫生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奥巴马提名他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金墉拥有在落后国家与地区建立医疗系统的经验。
在出任达特茅斯学院校长之前,金墉是哈佛医学院的内科及社会医学教授,国际保健与社会医学系建系主任。金墉在全球医疗卫生界也非常有影响力,是全球遏制艾滋病和肺结核传播的领军人物,曾于2004年任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毒/艾滋病司司长。他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出任达特茅斯学院校长并任职至今,成为担任常春藤名校校长的首位亚裔美国人。
金墉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多集中在医学领域。他在2003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他凭借其专业成就和职业精神,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医学卫生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2005年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评为全美“25位最佳领袖”,2006年当选《时代周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过去20年里,金墉出版了大量文献,为一些著名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科学》等撰写或联合撰写文章。
他现定居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瓦市。妻子林永淑是一位儿科医生,两人育有两个子女。
发展中国家仍未打破美国垄断
世行拥有187个成员经济体,其表决权按各个经济体所占世行股份的比例各不相同。每个成员的表决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所有成员都相同的,第二部分则按每个成员缴纳的会费多少而不同。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4月25日,美国拥有15.85%的表决权,日本6.84%,中国4.42%,德国4.00%,英国和法国各3.75%。由于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这意味着美国实际上拥有一票否决权。
长期以来,世行基本上受控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实际上成为美国推行其经济全球化战略的舞台。根据不成文的惯例,世行行长由美国总统“钦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总裁人选则由欧洲人掌控。这两大机构成立以来的近70年间,世行行长的美国国籍从未发生过变化。
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改革旧的国际金融体制,打破欧美把持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惯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去年,世行187 个成员国达成一致,以透明、择优的方式遴选新行长。一些人士认为,世行应就新行长人选展开辩论,而不应走过场,为美国提名的人选加盖“橡皮图章”。
今年,有两位发展中国家的候选人参与竞选,这是自世行成立以来,首次有其他国家的候选人与美国提名的人选公开竞争。有专家分析称,这是本次世行行长提名上的突破,但其竞逐过程却回到了老模式上。
“金墉获得任命是必然的。”瑞士圣加伦大学教授、世行前官员西蒙·伊文奈特说,“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欧洲国家没有提前答应支持华府提名的世行行长候选人,奥巴马政府一定不会支持拉加德出任IMF总裁。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竞争。”
两位落选的发展中国家候选人称,世行行长遴选过程并非完全“公开、透明和择优”。伊韦拉说:“这场投票是由政治分量和投票权重决定的,所以美国推举的候选人会胜出。”
批评者认为,世行只在遴选程序上进行改变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它应当在力量对比上进行适时调整,既然世行的工作都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那么任用世行行长的决定权也应当在发展中国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