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若将已故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这句诗套用到周立波身上,便是“周立波站在台上调侃现实,调侃现实的人在台下议论周立波”。说别人的人,也重复着被别人说的经历。
质疑方:
喜剧表演者不该以引争议为荣
方舟子(科普作家):我认为周立波是被包装出来的。我看过他的段子和微博言论,不觉得有任何幽默的地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也许他用上海话讲出来会比较好笑,而我看的是普通话版本。
周立波的一些言行也让我很看不惯。去年年初,因为他将互联网称为粪坑,我和他有过一次交锋。他一边从互联网上搜罗段子,将它们变成原创讲出来,一边又骂互联网是粪坑,我觉得他很不地道。我当时就说,网络属于一个公众的地方,容许任何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不能因为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就随便以恶毒的话来攻击别人。
作为演员,争议或许可以让他的名声更响,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喜剧表演本来应该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又不是什么先锋艺术,一个喜剧演员竟能引起争议,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只能说明表演者演得不够好,或者艺术性不够强。喜剧表演者不该以引争议为荣。
一清(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文化总监):我看周立波的节目,总是笑不出来。他用上海方言进行表演,但地方方言中所承载的特有的幽默劲儿,很难在表达的瞬间被该方言区以外的人们领会,往往需要经过语言的转换,其中的可乐之处才能凸现出来。可就是这一秒半秒的时间差,拉远了与表演者的距离。
周立波给人的感觉,是从上海滩的旧画报中走下来的,带有浓浓的小资味道。虽然这可能就是他所说的“喝咖啡的人”的特质,但相较于“吃大蒜的人”,“喝咖啡的人”还是要少很多。看他的秀,总会感觉到一些非驴非马的做作,又有些不洋不土的尴尬。
力挺方:
他站在了娱乐明星的前沿
时统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立波、郭德纲和小沈阳的文化地位、社会影响力基本上是相当的,都是民间、通俗艺术的代表,而不是低俗。广电总局强调,一些有丑行劣迹的网络红人不能在电视节目,尤其是不能在黄金时段的电视节目中做嘉宾,但他们3人应该不在受限范围内。他们能被中国电视文化容下,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社会多元化,包容性强、承受能力高的表现。
在《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并不回避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对垃圾短信、食品药品安全等的批评也很有道理,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也弥补了娱乐节目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未来,只要他能坚持主流价值观判断,不涉及危害社会安全的内容,他的存在就是积极的。甚至可以说,周立波的存在,是中国电视文化繁荣的象征。
叶匡政(文化批评家):周立波在北京的影响力一般,但南方人确实很喜欢他。我今年春节回安徽,我父亲在看《壹周立波秀》,朋友在看,去小店买烟发现老板也在看。虽然他做节目的主要动机可能是收视率,但所触碰的都是目前社会领域最前沿、最敏感的话题,调动起了民众对社会热点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他肯定比春晚小品演员做得有价值。
娱乐明星一旦和公众关联起来,往往能产生比学者、知识分子更大的影响力。如果他们能在日常作品内外介入对现实的批评,哪怕只是浅层的,也是有意义的。在这一点上,周立波显然站在了娱乐明星的前沿。
中立方:
影响公众并不是他的使命
赵屹鸥(深圳卫视主持人):每个人的成功都有自己的原因,从专业角度来说,周立波用本土创意走红,实属不易。但我觉得他在对郭德纲等人以及南北文化差异进行评述时,可能有点矫枉过正。“咖啡”和“大蒜”并非不可兼容,很多西餐里就是用大蒜调味。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也是可以共存的。
另外,我不赞同拿一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对公众的引领作用说事儿。公众是不需要引领的,各种社会热点事件他们都看在眼里,也有自己的见解,只不过并非每个人都有发表个人观点的平台而已。所以我认为,周立波在节目中发表的,只是他的个人观点,没必要拔高他对公众的影响力。毕竟,影响公众并不是他的使命。
郭灿金(作家、文学博士):我对周立波谈不上力挺或有多少质疑。不过,因为和周立波出生于同一年,我对他的感情很“复杂”,也特别能够理解这个时代在他身上所打下的烙印。无可否认,周立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才智和一定的“政治素质”,而这两点,其实都是时代打磨的结果。周立波自己也说,“我能够红,并不因为我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正好适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乐子多”。他不过是经过了复杂人生的磨练,在打擦边球的功夫、对敏感话题的拿捏分寸以及对时政内容的消化能力方面多下了一番功夫,才能把握得很好,继而通过它们将这个时代的“乐子”演绎了出来。
“周立波现象”解读:
人们的精神头儿得有一个去处
李幸(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立波用传统曲艺的方式进行表演,走上电视屏幕后,又在节目形式上借鉴了国外的脱口秀,对中国观众来说比较新鲜。另外,他的表演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反映、调侃了中国的现实,容易在有着相同生活背景的观众中产生共鸣。周立波的幽默是真是假,见仁见智。但有一点,他有一种狡黠的智慧,明白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也意识到要有点争议才能更热闹。毕竟,在互联网时代,电视只有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才不至于在与互联网的竞争中落败。不过,在如今的舆论环境下,他的话讲到这个程度,已经到头了。
既便如此,周立波还是受到颇多关注。因为传播方式、特点各不相同,电视与网络的受众群在很大程度上也不相同。一些批评现实问题的言论、观点在网上虽然已经十分普遍,但对不少电视观众而言却还比较新鲜,之前很少接触到。周立波所讲的内容,恰巧为这样的一群电视观众提供了一个讽刺现实问题的渠道,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除了吃喝拉撒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总得有点精神需要、表达需求,总得为自己的精神头儿找个去处。当人们的关注需求被强行拉离一些所谓的“敏感话题”,进而引导到娱乐领域,过多粉丝追捧一个娱乐明星的反常现象也就随之出现。大家似乎觉得,像周立波、赵本山这样的人,有名无权,你怎么说他他都不能把你怎么样,最适合成为追捧、争议的话题。
一个社会的信息应该是多元化的,均态的。让民众将一部分注意力用到娱乐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他们素质的提升是有好处的。一旦民众的素质普遍提升,“全民争看周立波”的现象也就不会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