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00年前,大英帝国的太阳还未陨落,大航海时代已经终结。人类文明对于海洋正从探索变成利用,白色风帆在海平面彻底绝迹,蒸汽巨轮的滚滚浓烟弥漫在英格兰南安普顿港口的天空。这一天是1912年的4月10日,一艘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客轮开始了它的处女航。在礼花飞舞的一刻,没有人料到它将一去不返,更没有人知道在未来的一个世纪中,将会有数十部电影传扬着它的名字——泰坦尼克。
这个名字对于女演员多萝茜·吉布森、作家沃尔特·劳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来讲,意义尤其重大。他们将自己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和泰坦尼克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创造出银幕上的一系列经典作品。
回首百年,巨大的泰坦尼克号虽沉睡在海底,却始终航行在影迷心中。
《幸存者》,真实的力量
《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以下简称“《幸存者》”)可以看做第一部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影片。事实上,它更像是一部新闻片,女主角便是幸存者多萝茜·吉布森,影片讲述的也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部电影上映时,距离泰坦尼克号沉没仅仅过了1个月。
吉布森登上泰坦尼克号时,是一位22岁的美国默片电影演员,也是一位艺术模特。她的父亲在她3岁时去世,母亲带着她改嫁。1906到1911年间,她以歌唱演员和舞蹈演员的身份登上戏剧和歌剧舞台,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1909年,在吉布森结婚的前一年,她开始给著名商业广告艺术家哈里森·费舍尔当模特。她的身材比现在的模特们丰满不少,容貌也称不上多漂亮,但总能展现出费舍尔想表达的内涵。那几年,她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宣传海报、明信片、广告画和书籍插图中,在美国红极一时。
1911年,吉布森进入电影圈,被看作一位有实力的喜剧女演员。不过,尽管出演过很多角色,吉布森最有名的表演还是在《幸存者》中。1912年,刚刚和母亲在意大利度完假的吉布森,登上泰坦尼克号准备前往新泽西州拍片。巨轮撞上冰山时,很多女人在休息大厅里打桥牌,吉布森和两位牌友幸运地登上了第一艘被放下水的救生艇。她挤在小救生艇上,白色睡裙外面只套了一件毛衣和短大衣,在严寒中瑟瑟发抖。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救生艇停留在原地不动,吉布森看着巨大的泰坦尼克号在距离自己只有不到20米的地方缓缓下沉,感到前所未有的惊恐无助。
吉布森被营救船送到纽约后,她的经纪人前来说服她参演一部沉船电影。吉布森克服恐惧答应了。事实上,她做得更多:她自己写了剧本,甚至连出镜时所穿的衣服,都是她在救生艇上曾经穿过的。这种切身的感受被她带到了影片中,胜于一切成熟老练的演技。
在吉布森的一生中,泰坦尼克是一个永远无法绕过的标签,也是她最为世人知晓的经历。
《冰海沉船》,人性不朽
拍摄于1958年的英国电影《冰海沉船》,改编自美国作家沃尔特·劳德的作品《刻骨铭心的一夜》。这部电影没有煽情的桥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或者催人泪下的传奇,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平静讲述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表现了生死关头的百态众生相。
今天看来,《冰海沉船》更像是纪录片的风格,它的拍摄手法和情节强调了纪实性和真实性,其中折射出的人性、道德观念清晰而耐人寻味。或许这正是此片尘封多年却始终没有被世人遗忘的原因所在。
电影的原著作者劳德是一位美国学者和作家。他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父亲是一位律师。1926年,9岁的劳德进行了一次跨越大西洋的旅行,乘坐的客轮叫“奥林匹克”,正是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舰。这像是一只无形的手,令他与泰坦尼克号结缘。10岁时,他经常一个人伏在案头,在纸上涂涂画画,每一幅都是海中巨轮;他四处找与泰坦尼克号相关的书籍来看,并且疯狂地搜集与泰坦尼克号有关的纪念物。
劳德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学习历史和法律,并最终成为了一位作家。他出版了11本畅销著作,主题大多与战争有关,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这部纪实性的《刻骨铭心的一夜》,记录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整个过程。在写作期间,他追踪访问了63位幸存者,了解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把灾难降临前一刻,每个人的反应细致、深刻地还原出来——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大公无私帮助他人的,还是匆匆忙忙只顾自己逃生的,他都不做评判,只是如实记录。人性的复杂,在他的笔下显得如此真实、生动。
《刻骨铭心的一夜》出版后两个月就卖到6万册,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在畅销书榜单上代替它的榜首位置。
1986年,劳德完成了另一部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著作《幸存下来的一夜》。因为熟知泰坦尼克号及其幸存者的情况,劳德在晚年变得愈加有名。人们能在各种泰坦尼克号的相关讲座上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生未婚的他,把大半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泰坦尼克号。
3D《泰坦尼克号》,卡梅隆回归
卡梅隆对于电影界的意义,正如乔布斯对于IT领域。迄今为止,他执导了电影史上最卖座的两部影片,一部是《泰坦尼克号》,另一部是《阿凡达》。
很多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当年那场视觉盛宴,杰克与露丝的爱情成就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万人迷形象,那句“你跳我也跳”的经典台词,令无数年轻人热泪盈眶;席琳·迪翁演唱的《我心永恒》风靡一时;还有那不可思议的全球18亿美元的票房……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卡梅隆的才华与执着。
少年时代,卡梅隆就看过劳德的《刻骨铭心的一夜》,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沉船情结”,他对埋葬于深海的人类悲剧,尤其是里面所包含的浪漫和神秘极感兴趣。1992年,著名水下摄影师文森特·佩斯邀请卡梅隆参加他刚刚执导的沉船探索纪录片发布会,两人在影院里谈到午夜,直到清洁工等得不耐烦了,把他们赶出去,然而一个沉船题材的爱情片拍摄计划却初步确定。
《泰坦尼克号》的预算从1亿美元追加到3亿,造了1比1的道具船,还有无休止的延期……这一切几乎让出品方20世纪福克斯公司快要疯了。但卡梅隆的意志无比坚定,他高喊:“泰坦尼克可以沉,《泰坦尼克号》不能沉!”
时隔15年,卡梅隆又带来了3D版的《泰坦尼克号》,究竟有什么新价值?“对于看过的人来说,经历了更多人生成长后,再来看这部电影,意义将迥然不同。他们所体会到的可能不只是懵懂时代向往的浪漫爱情,还有一种责任感及我们的生存目的……”卡梅隆说。
其实,百年间和泰坦尼克号相关的电影无一不是如此,不论纪录片、灾难片,还是爱情片,看似在讲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却总能让人看到不同的人性。在那艘沉船上,有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