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吕明(化名)在一家国企工作,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体检。在去年的一次体检中,医生在其肝脏部位发现一个微小病灶,马上建议他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果确诊为早期肝癌。吕明很快做了微创切除手术,现在已经康复。
福建的王女士就没这么幸运了。她本打算买一份健康保险,就到保险公司指定的机构做了体检,结果体检报告说她得了性病,不但保险公司不承保了,丈夫还怀疑她不忠。可后来,她跑到大医院一查,一切正常。又去了两家医院,也是同样的结论。这时她才意识到,是被体检机构忽悠了。
他们的经历,正好揭示了中国体检行业的现状——“前途很美好,眼下有点乱”。
3年后体检人口将达3亿
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医疗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只有5%,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7%,法国和德国为12%。一些人感到忧虑,另一些人则看到了机会。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保健行业成了新兴的朝阳产业。美国贝恩咨询公司预测,中国医疗行业产值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3.8万亿元。
“中国国民健康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卫生消费需求由简单的医疗治疗,向疾病的预防控制转变。”北京市体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孙力光说。
在人们看来,不得病是最好的,但如果得了病,也希望能像吕明一样,在初期就能查出来,及早治疗。这是很多人体检的初衷,体检也确实有这样的功效。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张伟(化名)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接诊的病人,大多是感到腹部不适后才去医院查出肿瘤的,这时癌症已经到了中后期,治疗有困难,术后的5年存活率不超过30%。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自身并没有感到不适,而是在体检中查出早期病灶后来医院治疗的,这样术后5年存活率能达到50%以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行业的市场也越来越大。孙力光以北京为例进行说明,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从事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就有179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91家,民营医疗机构88家,2010年北京的体检规模达到400万人次。而从2000年以后,全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数量每年新增50%,全国体检行业的总收入以每年超过20%的幅度增加,预计2015年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人均300元的收费标准,届时中国将有3亿多人参加体检。
体检人多了,市场大了,问题也就跟着来了。
处处是价格陷阱
人均体检300元的标准,并不算高。可事实上,到网上看看各体检机构的套餐,市场价动辄几百上千元。好点的医院,套餐价格更是几乎没有低于1000元的。每家机构的套餐都有十几种,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甚至体形分门别类,套餐里的具体检查项目多达数十项。
一家体检机构的“精品套餐(男)”市场价为1920元,优惠价1628元,共包含31个体检项目。记者拿着项目的详细列表,请张伟算算这些项目在医院单独检查总共要花多少钱。张伟算下来,全部花费大概是1000元出头,“我们医院收费还算高的,到小点的医院用不了这么多。这31项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它把一次检查分成好几个项目列出来。比如里面的‘肝功三项’、‘ 胆红素三项’、‘血清蛋白四项’这三大项,其实都是包括在肝功能检查里的。”
孙力光则说,民营体检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价机制不同,民营体检机构只要把体检套餐价格在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就有自主定价的权力,通过市场供需关系确定价格。公立医疗机构的体检价格则是由物价主管部门决定的。民营体检机构定价一般看起来较高,但为了招揽顾客,常常会打折优惠。
价格下来后,效果又怎样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民营体检机构90%以上的业务是面向单位、学校等团体。因为团体业务的检查项目都比较简单,收费才会比较低,一般在300—500元。不过也有体检机构宣传说收费低、服务项目多。张伟告诉记者,他曾看到某体检机构打出广告:296元做300项体检。“平均不到1元做一项,这可能吗?!”
用专业术语“忽悠”
小胡是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体检医师。去年,他所在的医院体检中心共接待了4万多人,“医院体检价格虽然贵些,但毕竟有这么多年的基础,人们在观念上也觉得更放心。”很多人都是从三、四线城市专门跑来体检,有的还带来了老家那边的体检报告。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浙江来的阿姨,她在老家做了体检后不放心,又让儿子陪她来我们这里。我一打开体检报告就傻眼了,里面有一项检查叫PSA,翻译过来就是前列腺特异抗原,可女性连前列腺都没有,怎么会有这项检查?”小胡很无奈,“这种问题并不少见,很多不正规的机构非常善于利用这种洋文专业术语,忽悠人们多花钱”。
张伟告诉记者,体检市场中一个最大的“忽悠”就是所谓的“基因检测”。“‘纳米’、‘基因’这两个词是很多商家最爱用的,听起来科技含量很高。事实上,他们只是学界认可的发展方向,在实际应用上还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记者在网上看到一家体检机构把肿瘤基因检测作为自己的“招牌”,收费相当惊人,市场价3830,会员价2680。检测项目包括鼻咽癌、食道癌、白血病、肝癌、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肺癌。检测介绍写道:“通过肿瘤基因检测可以预知自身是否是高危人群以及通过良好的预防措施提高自身的健康免疫力。”
“这种检测最后会给你一个‘天书’般的基因图谱,让你觉得十分专业,实际上它没有任何临床意义。首先你即便有某种癌症的基因,也只是有理论上的患癌概率,并非一定有癌症;其次,有些癌症是根本无法预防的,知道自己有这些基因也只能徒增烦恼;其三,我们医生给病人治病从不参照这种东西,它既不能帮助诊断,也不能帮助治疗。”张伟说。
还有一种“忽悠”,是给你“无中生有”地制造疾病,让你当场开药或治疗,福建的王女士就是一例。
也有更高明一些的,“比如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来说,只要控制得好,可能一辈子不会发作,也不影响生活。但有些体检机构会抓住携带者的恐慌心理,让其花很多钱去买药抑制病毒,甚至是推销一些毫无用处的保健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有病查不出来
没病查出有病,让人徒增烦恼。而有病却没查出来,可能会耽误大事。在外企工作的盛小姐一次体检时感觉眼睛不舒服,体检医师说她是眼睛疲劳,休息一阵就好了,可后来越来越严重,到医院查了才知道是虹膜炎,差点耽误了治疗。北京徐女士的单位体检后,全单位40多个人的血常规都正常,“有一位长期胆固醇超标的同事这次也正常了,真让人不敢相信”。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一些小型或不正规的体检机构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体检的质量与体检医生的技术有很大关系,而这些体检机构医生的资质往往不达标,如果被“不懂行”的庸医检查,患者即使有病也会变成“漏网之鱼”。而且这些体检机构的检查设备也存在超期服役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单位体检的费用很低,一般不可能用上现代化的高精度仪器,检测出的数据也不准确,会导致误诊。
不过,有些情况则比较复杂,出了问题很难说是体检机构的责任。小胡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他们有一位固定客户每年都会去体检,在去年的胸部X光片中看出了一个大阴影,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晚期肺癌。体检中心把这位客户前两年的X光片都拿出来,发现片子上在相同位置可以看到一个很小的阴影。“临床上,这么小的阴影没有诊断意义,所以我们没有建议他做进一步检查,但它发展得这么快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很难说体检中心有多大的责任。但我们也能理解客户的心情,定期体检却没能及时发现这么大的病,当然会很恼火。”
体检是在健康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健康促进过程,不同于普通的诊疗、看病。客观看,被检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都是不断变化的,同时体检的准确率还与客户选择的检查项目、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不能一概认定体检机构就一定存在问题。
那是否查得越全面越好?孙力光不这么认为。“健康体检是一个普通的健康初筛,原则上没有必要做一些非常高端的检查项目。过度体检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卫生经费,另一方面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建议体检客户科学合理地选择体检项目,在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确诊时,再去选择一些高端体检项目。”
如何解决“疑难杂症”
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体检行业乱象丛生,主要是因为体检市场的准入门槛很低,缺乏专门的规章制度和审核标准。目前,全国性的规定只有卫生部发布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寥寥无几。对市场的监管只由卫生行政部门来实行,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据了解,在卫生部的《规定》下,北京就出台了《北京市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申请开展健康体检医疗机构具备的条件作了具体规定,如具有相对独立的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登记的诊疗科目至少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至少有两名副高以上的主检医生,10名执业护士等。
孙力光介绍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体检市场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行政管理也较为规范。几年前北京的体检机构达500多家,现在审批合法的才179家,迅速缩减的原因就是提高了门槛,实施了审批准入制,在场地、人员、诊疗科目等多方面加以规定。
体检产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更需要制度保障。健康体检只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认真研究人们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吸引社会的优质医疗资源进入健康领域,才能解决体检中的“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