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熙熙攘攘的郑州火车站出来,向西走大约一里地,就能看到一片颇为老旧的房子,这里是郑州铁路局的一处家属生活区,抗日名将杨靖宇烈士的后人就住在这里。
在小区门口,记者见到杨靖宇的孙女马继先,她笑着同记者打招呼说:“这里还算好找吧,老人家听说有记者要来,一大早就收拾停当,正在家里等着呢。”
马继先口中的“老人家”就是杨靖宇烈士的儿媳妇,88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
为革命两度改名
说起杨靖宇,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然而说起马尚德、张贯一,却知之者甚少,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
杨靖宇是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人,生于1905年2月26日,其父亲马锡龄是一个穷苦农民,当时为他取名马尚德。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打小就调皮捣蛋”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
杨靖宇5岁的时候,父亲病逝,孤儿寡母的艰难日子锤炼了他,让他在性格上格外要强与上进。“我爷爷从小就很倔,认准的事儿就干,谁说也不中。”马继先说。
“性子里满是正义感”的杨靖宇终于在1919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当“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杨靖宇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
1925年,杨靖宇在开封(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展学生运动;1926年,他受党派遣回确山老家当农民协会委员长;1927年,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率领5万农民武装占领确山县城,打垮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这一年,杨靖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他只有22岁。
杨靖宇在外面是敢闯敢干的热血青年,回到家,他要面对的却是口口声声“你爹死得早,娘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出点啥事,我可咋向你爹交代”的母亲,还有17岁时母亲给他娶的媳妇郭莲,一个从不会对丈夫说半个“不”字的贤惠妻子。杨靖宇对家里的两个女性讲起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北伐战争,再到他组织的农民起义。母亲并不能完全理解,杨靖宇只能说:“娘,儿子干的都是正经事!”
1928年4月,正受警察通缉和搜捕的杨靖宇潜回了家,见到饱经风霜的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儿子不孝,让您吃苦受累了……”当妻子抱出刚刚出生5天的女儿让杨靖宇起名时,他无比愧疚地看着妻子,“就叫小躲吧,躲藏的躲。 ”
“我姑姑的名字就叫马躲,后来才改名为马锦云。”马继先说,“爷爷在我爸爸两岁时,就离开了家,家里人谁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要干什么。”
这一次远离家乡,谁也没有想到,竟是他与家人的诀别。这一年,杨靖宇23岁。1942年,杨靖宇的妻子在老家病逝,临终前她拉着儿子马丛云、女儿马锦云的手说:“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将来,等红军打回来了,拿着这张照片找你爹去。”
这张照片是这位抗日民族英雄留给家里唯一的“遗产”。
1929年8月,杨靖宇被派到抚顺,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化名张贯一。在抚顺,他因领导当地矿工罢工,曾两次被捕入狱,却始终坚持斗争,直到“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杨靖宇的名字是他后来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改的,为了不连累家人,干革命方便。”已经耄耋之年的方绣云老人说。
牺牲10年后家人方知
1932年11月,杨靖宇受命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当时,长白山上抗日武装很多,有的是义勇军失败后上山的,也有的是被逼上梁山抗日的,杨靖宇决定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共同抗日。但是,怎样让这一支支相对独立、人员构成复杂的队伍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呢?
杨靖宇认真地做工作,采取了写信、发传单等办法进行联系沟通。有一次,杨靖宇被一支地方武装绑了起来,他说:“家乱被人欺,有能耐咱们跟日本鬼子干!”见杨靖宇是条好汉,那队伍的头领亲自给他松绑,并结拜为兄弟。马继先说,“爷爷身高1米92,顶天立地,令人信任。”在杨靖宇的努力下,16支武装力量和他领导的游击队联合起来,共同围攻大兴川、八道河子地区的日军,破坏吉海铁路运输……
东北被日军视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但东北抗日联军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在对日作战中,杨靖宇很好地运用了游击战术,法国出版的《救国时报》称他是在东北第一个实行游击战术的人。在抗日历史上,抗联牵制了大量的侵华日军,使之无法入关,成功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因此,日军对杨靖宇“恨之入骨”,下决心一定要除掉这个“满洲治安之癌”。从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军警6万余人,“全力以赴”地捕杀杨靖宇等,强调“同时遇抗联和抗日山林队,专打抗联,不打山林队;若是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 ”
“可以说,日本鬼子为了除掉我爷爷,打击抗联,真是啥招都用过。”马继先说,“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他们还是继续坚持战斗,伟大的民族信仰,抗日的决心,支撑着他们。”
1940年2月,日军调动了26个讨伐队,2万多人,封锁了濛江县(今靖宇县)的所有道路,围剿杨靖宇200多人的队伍。2月23日,敌军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孤身一人的杨靖宇,参加围剿行动的岸谷隆一郎,这样形容:他无疑比以前更加饥肠辘辘,但是他却跑得飞快,两只手摆动到头顶上,大步跑去的样子,活像一只鸵鸟在飞奔。讨伐队劝他投降,他的回答是不停地用手枪射击,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杨靖宇壮烈牺牲,终年35岁。
“爷爷牺牲后,日本人不明白他五六天没吃饭了,靠什么支撑了这么久,就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说到这里,看着桌子上祖父被剖腹的照片,马继先数度哽咽,良久无语。
“我18岁嫁到他们家来,根本就没见过公公,也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马绣云回忆起往事,感慨地说,“到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找到我们,一家人才知道公公在东北打鬼子,牺牲都快10年了。”
从1929年被党组织派往抚顺组织工人运动,到1940年牺牲在抗日事业上,整整11年,杨靖宇改名换姓,甚至对外称自己为“山东人”,身边几乎无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部门曾多次赴山东寻找烈士亲属,却遍访不着。“后来是公公在抗联的一个战友说出他的真实身份,这才找到我们。”方绣云说。
“不要给先人脸上抹黑”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召开了所谓的“庆功会”和“座谈会”,特别印制了20万张传单到处散发,并用铡刀把杨靖宇的头颅切下,以领功行赏。最后,杨靖宇的头颅被送到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用药水浸泡在瓶子里藏匿起来。
“公公牺牲后,举行过三次公葬,前两次不知道,最后一次我参加了。”方绣云对记者说。
在杨靖宇壮烈牺牲后,伪濛江县政府曾于1940年3月在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冈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安葬仪式按日本习俗,焚香供酒,日本僧人念经。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濛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在1946年初召开了各界代表座谈会。会上,动员募捐为杨靖宇将军修墓,县政府做出将濛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
1948年,长春解放,被日伪军保存长达8年的杨靖宇烈士的头颅也终于被找到。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提出“于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地区修建杨靖宇将军墓”的建议,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并于同年6月24日用公函通知当时辽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1958年,我们去东北,看到公公的头颅,我丈夫当时都哭昏过去了。”方绣云回忆说,“那次公葬,是将公公的头与遗骸合葬在一起,他牺牲十几年后,才能得以全身安葬,实在令人心痛。”那一次他们辗转前往杨靖宇战斗过的很多地方,并特意带回来一段东北的桦树皮。
“在东北,我和孩子他爸还特意尝了那些草根和树皮,难以下咽。”方绣云回忆说,“公公就是靠吃这个打日本鬼子,干革命的。”从1958年起,随后的几十年,方绣云和老伴马丛云带着儿女们,不知道多少次往返其间,虽然每去一次,“心里都要难受好长时间”,但她认为“难受也要去,就是要让我们这些后人记住干革命有多难,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在老人的家中,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的一张全家福,这是将军的后代,除方绣云外,还有杨靖宇的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及孙媳、孙女婿,曾孙、曾孙女。
马继先兄妹五人的名字也是一位与杨靖宇生死与共多年的老战友改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继”字,从大到小依次是:继光、继先、继传、继志、继民,意思是让他们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无愧于杨靖宇将军的英名。
杨靖宇烈士的长孙马继光,小时候在农村因病误诊,成为聋哑人,现在是郑州铁路局的铁路工人。长孙女马继先受过高等教育,是土木工程师。二孙女马继传在郑州市铁路局从事财会工作。马继志18岁应征入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1980年复员后当上火车司机,一直工作到现在,任司机长。老五马继民在南海舰队服役4年,复员后在郑州铁路局物资供应总段工作,与母亲生活在一起。2005年7月,受聘于吉林省靖宇县委县政府,来到当年爷爷战斗和牺牲的地方,担任县长助理一职。
杨靖宇烈士唯一的儿子马丛云,生前一直在郑州铁路局从事一线工作,终因积劳成疾而过世。马家的第三代几乎都在铁路部门工作,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训:“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不要给先人脸上抹黑!”
而60多年前,方绣云和老伴从东北带回来的那段桦树皮,也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打我记事起,每当逢年过节,我父亲都拿出来,给我们讲爷爷当年的故事。”杨靖宇烈士的二孙女马继传回忆说,“我父亲过世后,我母亲拿出来讲,母亲年纪大了后,我们拿出来给孩子们讲,开始的时候都是懵懵懂懂不太明白,越往后越能理解,想着自己有这样一个英雄爷爷,感到自豪,一定要将他的革命精神传给后辈,让他们好好地做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