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清除行政的“灰霾”

李泓冰 《 环球人物 》(

    元宵节过后,2012这个春节算是彻底过去了。各地媒体都在报道各省市今年的重点工作,北京市也发布了“2012年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极其醒目的是,“PM2.5治理”被列为本年内必须完成的“一号实事”,在所有拟为群众办妥的35件实事中高居榜首。而且,紧跟着还有5大措施:造林20万亩治理PM2.5,重污染天部分公车将停驶……

    几乎与此同时,上海也忙着宣布,6月份将正式向公众公布PM2.5的监测数据。“对待PM2.5数据,我们不能当鸵鸟,更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面对记者保证,上海一定要成为全国首批公布PM2.5数据的城市之一。上海还列出专门针对治理PM2.5的50多个项目,包括加强尾气排放和扬尘治理、控制燃煤烟尘、加快淘汰工业落后产能、秸秆焚烧治理等。

    PM2.5,这个诡异的符号在百日内忽然火遍华夏,让国人在纠结中被火速“科普”了一把——它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影响,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

    眼下各地政要们就PM2.5的纷纷表态,却与3个月前的情形有鲜明反差。当初,浓雾接连袭京,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掀起轩然大波,各地政府一度或缄默或自辩.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说法是,美大使馆发布的数据与官方数据不具可比性,不应作为判断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更有中科院权威专家称监测PM2.5数据不适合中国经济与气候,“人群对污染的承受力度不同,不能贸然拿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本地的污染程度。”很容易理解这些做法。如果公布这个PM2.5,有些城市费尽心力保住的80%的无污染天气,将锐减至20%,岂不尴尬。

    然而,公众不依不饶。官方公布的大气监测数据颇乐观,怎么和老百姓的感觉不符?面对争议,温家宝总理出来说话了:“要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

    很快,环保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率先开展PM2.5监测,2016年新标准全国“一刀切”,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

    回溯这个过程,令人从纠结到欣慰的,还不止是中国对大气灰霾元凶PM2.5从放任到收网的高效率,更让人乐见的,是各地政府在面对公众质疑时,逐渐呈现了从抵触推诿到谦和倾听、迅速采纳合理成份并走向最终决策的一个进步过程。以至于在很多省市,这个春节和元旦,不少相关官员和专家都在加班加点,殚精竭虑与PM2.5“搏斗”,以图尽早给公众一个交代。

    有句老话,叫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其实,面对再凶悍的威胁、再汹汹的舆情,如果以“鸵鸟鸟”为榜样,一头扎进自己营造的沙堆里闭目塞听,那只会自欺欺人,扬起一片行政“灰霾”,把所有的弊端都裹挟其中,久而久之,终会形成让公众郁闷甚至愤懑的“沙尘暴”。如果选择坦诚面对,以阳光透明的行政去回应,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办不成的呢?

    中国的百姓是最善良的,什么样的政府和官员是为民谋利,而不是虚与委蛇,他们心明眼亮。这样看来,围绕PM2.5的决策过程,很具标本意义,或者会将环境与行政灰霾一起扫除。

清除行政的“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