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纯清常告诫干部们说:“风正才能气顺,气顺才能业兴。”
从干部下乡延伸到“下乡住村”,再进一步到“干部包村”,这种具有山西特色的“干部包村制”,创新了新形势下的干部下乡制度,被外界视为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带领农民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创举。
袁纯清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农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每个村几乎都有包点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什么很难改变那里的面貌?仔细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很多干部只能当‘看门’的,调动不了资源。能调动资源的起码要是乡镇长以上的实职领导干部。”他找到省委组织部一了解,全省乡镇书记1190余人,乡镇长1060余人,县级党政班子成员1700余人,市级党政班子近200人,市里正县级领导干部1800余人,加上省级党政班子成员、省直厅局长,共6000余人。而全省有6000多个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村,两个数字正好吻合。
于是,袁纯清提议,让这6000多名“能调动资源”的干部每人包一个贫困村,他自己带头。
给农民讲科学种苹果
2012年1月7日,即采访袁纯清的第二天,记者来到了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山西武乡县砖壁村。这是袁纯清包扶的贫困村,201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500余元。
“看!八路军的‘哨兵’,还有沙袋掩体、碉堡!”还没进村,记者就被这里特殊的“风景”吸引住了。原来,砖壁村曾是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等人在这里战斗生活达14个月之久,并在这里指挥了百团大战。如今,这里也搞起了红色旅游。
农民李克斌的家,位于村中心,与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仅仅一墙之隔。李克斌就是袁纯清的“房东”。
2011年5月30日,袁纯清第一次来到砖壁村,在李克斌家住了3天。李克斌至今清晰记得,那次,袁书记在他家院里的苹果树下,详细讲过如何科学种植苹果的问题。
“这棵树长势不错啊,但你应该给它疏一下花,一个枝头上不能让它结太多果,否则长不好。还要剪枝,树枝太密果子也长不大。”袁纯清在陕西任职期间,认真研究过苹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
李克斌连连点头:“这不是长得多能多卖点钱嘛。”
“哎呀,错了,可不是这么个道理。一个枝上结5个果,可能一个只能卖5毛钱,5个也就2块5毛钱。但要是只结一个果的话,这么大,可以卖5块钱,你说哪个合算?”袁纯清用手比划了一个大圆苹果的样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袁纯清告诉随行干部:“我们常讲科学发展观,它的前提是科学,首先我们得掌握知识,有专业的本领。拿种苹果来说,我工作过的陕西实施了‘强拉枝、大改型、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后来又把‘巧施肥’改成‘有机肥’,把‘无公害’改成‘减密度’,为什么?疏树、疏枝才能提高优果率,有优果率才有商品率,有商品率才能有好的价格。过去老百姓认为树越密枝越密越好,果子越多越好,其实不科学。这里面不光有优果率的问题,还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亩地种44棵树,盛果期只有15年;而一亩地如果种28棵树,盛果期可达到25年。这样一比,收益结果不就很明显了吗?”
一周后,袁纯清根据在砖壁村的体会写了一封给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发表在6月8日的《山西日报》上,题目叫《在武乡县砖壁村住村的调查与思考》。袁纯清向全省领导干部倡议:“我们应全面扎实搞好这次下乡住村活动,并且把住村变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这个农村工作主题。”
“我不是来给你们送钱的”
在砖壁村的3天里,袁纯清先后走访了10余家农户,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五六个座谈会,从村前到村后,从农家到村活动室、便民店、卫生所,都实地进行了考察,还和群众一道下地栽红薯苗,参加劳动。
在分析砖壁村落后的原因时,袁纯清认为: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较差,没有矿产资源、缺水,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另一个原因是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眼界不开阔,思想不开放,小富即乐,不富也安,宁肯慢半拍,也不敢往前闯一步。
袁纯清曾告诉记者:“我一到砖壁村,就对乡亲们讲,我不是来送钱的。即使给你们1000万,全村有400多人,一个人能分多少?又能撑几年?我主要是来帮助你们解放思想,共同探讨致富的门路。”
在住村期间,袁纯清发现,虽然砖壁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但他们活得“很安逸,很满足”。于是,他就对村民们说,“假如咱们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甚至再高一些,生活不是更好吗?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贫穷当成一种习惯”。
依托“八路军总部旧址”这个独特红色旅游资源,砖壁村原来有十来户“农家乐”,如今在袁纯清的推动下已增加到了30多户。
在“武余秀农家乐”院中的餐厅里,袁纯清与手工艺品合作社工作人员的大幅合影格外引人瞩目。
武余秀告诉记者:“袁书记那次来,看了看我们的菜谱说,‘菜价不敢高了,高了客人就不来了’。还笑着对我说,你把我们的合影放大点,挂在墙上,我给你们做做广告。”
武余秀一家人个个手巧,他们不仅开着“农家乐”,还经营了一个手工艺品合作社,出售一些获得专利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空心枕头、手工布鞋、绣品等等。武余秀的大女儿说:“看见空心枕头,袁书记高兴地拿起来放在头边试了试,还拿起顾客意见簿一页一页地看,对我们说‘扩大规模,加大产量,你们家的收入会很快翻番,到时别忘了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啊’。”
村主任李跃军告诉记者:“袁书记用3天时间就给我们村的发展理清了‘战略’思路。他要求我们:挖掘当地资源,以八路军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特色农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致富水平有一个大的跨越,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袁书记还给我们指明了致富‘战术’。一、抓好特色农业:种植500亩核桃,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300亩,可人均增收5000元。二、完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恢复老村面貌,把八路军总部旧址作为一个稀缺资源来整体打造,形成红色旅游格局,可人均增收4000元。三、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改造县城到村的公路,扩大交通运力;建设发展观光农业的水利工程;推进便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流转,建立相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一笔笔账,袁纯清算得精细,村民们也听得提气。
李跃军又带记者来到村西看他们的新村址。这里,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是袁书记亲自找来帮助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潞宝集团,正在给我们建新村。他们计划恢复古村落开发旅游,把村民迁到新村,新旧宅地1米换1米,产权不变,公司经营20年后再把旧宅无偿还给原主人。”
李跃军指着前方一大块地说,“根据袁书记的建议,我们又引进了当地的振东集团,在这里建200亩蔬菜大棚,开春后就要动工。”他又指着远处山顶上一个大圆柱体说:“那是我们新建的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村的需要,还可以供给周围16个村。”
袁纯清曾信心满怀地说:“我估计,两三年后砖壁村人均年收入就能达到七八千元。”
“杀手锏”发挥威力
在推进领导干部包村的过程中,袁纯清发现,要使这种做法常态化,尤其是要行之有效,必须建章立制。
在对干部下乡蹲点住村的摸底中,群众最不满意的有三种人:一是不懂技术,二是不会经营,三是出不来力气。他们下乡来,只能当当看客,散散闲心,遛遛腰腿,说说虚话,不仅帮不了多少忙,甚至还会给农民加重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在袁纯清的主导下,山西给干部下乡这个“老汤”加了几味猛药。
2011年6月19日,山西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发展“一村一品(致富品牌)”作为开展包村增收活动的核心任务,确保到“十二五”末,帮助所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山西省建立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任召集人。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委干部下乡办公室,各级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每两个月听取一次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情况汇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对策。
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省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张晓红在接受采访时说,省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联席会议制定出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管理考核办法,严格实行省、市、县、乡权责对应的年度目标责任制,严格监督检查,分阶段汇总进展情况,报省委主要领导审定后进行通报,严格执行分阶段“对账”、年底“交账”制度,做到季度一报表、半年一小结、年度一总结,促使干部真下乡、真住村,真正解决问题。
山西省委还使出一个“杀手锏”:把包村纳入政绩考核,不是一年两年,每个省委常委都从自己做起,农民收入不翻番,包村任务就没完成。长治市等一些地方制定的“五不准”,对遏制下乡干部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也起到了“杀手锏”作用:不准欠房东一分钱;不准带走所住乡村一点土特产;不准在所住乡村报销应由个人或帮扶单位负担的各种费用;不准收受所住乡村发放的各种补贴;不准参与有损于党员干部形象的各种活动。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全省共有7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包村,制定农村发展规划23089个,新上项目19454个,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6152个,形成调研报告23557份。下乡住村干部共投入帮扶资金26.6亿元,其中对各级领导干部包扶的6426个贫困村共投入包扶资金13亿元,2011年计划实施项目12315个,已开工8360个,竣工4925个。
采访中,山西省扶贫办主任刘昆明说:“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短板,着力于改变贫困农村面貌,‘包村’使干部下乡住村这一活动,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动力、新的功力,必将在新的时期发挥新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