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拒绝上春晚的女明星

从“无条件”到“有条件”,再到彻底拒绝,春晚对她们的诱惑力逐渐式微

本刊记者 尹洁 《 环球人物 》(

    2012年春晚进入倒计时阶段,各路明星的出场名单基本上尘埃落定。今年的总导演换成了《非常6+1》和《咏乐汇》的制片人哈文——每一届总导演的人选更迭,都体现出春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省。媒体报道称,哈文一直积极邀请大牌明星参与,显然,明星效应仍是春晚不变的一张王牌。

    但从最近几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明星直接或间接地拒绝春晚。今年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当属宋丹丹和那英。前一位的理由是“压力太大”,后一位则是不肯按照导演组的要求改歌词。此外还有其他明星表达了形形色色的理由,但最终的态度都很明确:对不起,我不去了。

    宋丹丹:“女人是猫科动物,安逸舒适最重要”

    宋丹丹再次拒绝了春晚。自2008年的小品《火炬手》后,她已经连续4次远离春晚舞台,理由全都一样:“实在是压力太大了,那种累真的是说不出来。除非他们拘留我、给我判刑,不然我真的不想去。”

    几年前,她第一次公开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曾经引来一片嘘声。当时在外人看来,前一句或许是事实,后一句却有“得便宜卖乖”的嫌疑。一方面,春晚竞争之激烈众所周知,想上而不能上的明星大有人在;另一方面,宋丹丹如今的名气就得益于春晚舞台。从1989年的《懒汉相亲》到1992年的《秧歌情》,春晚小品让她的喜剧天赋得以展现。即使之后6年她都没上春晚,观众仍对其念念不忘。宋丹丹曾回忆说,那几年中不断有观众问她:“丹丹,你怎么不演小品了?”

    拒绝春晚,宋丹丹有自己的理由。作为一名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员,她对艺术创作有自己的追求。她多次笑言:“如果你演了一个茄子,那么以后所有紫色的角色都归你了。”在喜剧小品中的形象成了悬在她头上的一把双刃剑。

    2008年之后,宋丹丹重返北京人艺的话剧舞台,担纲主演的《窝头会馆》在2009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宋丹丹有意要证明,自己不依靠小品也照样演得精彩。

    2010年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宋丹丹一再表示不再上春晚了:“上春晚对我来说压力太大,我是一个女人,在我看来,女人是猫科动物,安逸舒适最重要,因此对于我来说,压力太大的事情,我不想去做。”“之前我说过告别(春晚),那就是告别了。”她甚至表示,之后永远不会再演小品了。

    龙年春晚筹备之时,宋丹丹再次重申:“说了不上春晚了就是不上了,导演组是找过我,但我不会再去了。”这种决绝的态度在所有明星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英:“歌曲不适合我的演唱风格就不上”

    从表面上看,那英今年放弃春晚的理由好像和宋丹丹完全不同。她本来跟导演组谈得很好,要唱一首《Always Friends》 (永远是朋友),结果卡在审查关上。歌中有两句英文歌词,加上6句重复,总共有8处英文出现。导演组为了避免中英文夹杂,怕观众听不懂,要求那英把英文歌词翻译成中文。那英就是不改,双方最后放弃合作。

    算起来,那英曾经10次登上春晚舞台,但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次亮相是在1992年,已经凭借《山不转水转》小有名气的那英还得不到独唱的机会,只在一组歌曲联唱节目中演唱了《好大一棵树》。翌年春晚,她依然是联唱歌手,合作者之一正是她曾经的偶像苏芮。1994年,那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为你朝思暮想》获得巨大成功,其歌坛地位的变化在1995年的春晚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她第一次获得了独唱《雾里看花》的机会。之后,那英连续几年出现在春晚舞台上,1998年,她和王菲合唱的《相约九八》成为当年的流行金曲。之后两年中,由于专辑《征服》和《干脆》的热卖,那英一直忙于全亚洲的各大演出和颁奖礼,因此无心春晚,直到与百代公司约满之后的2000年,才又在春晚演唱了《西部狂想》。2001年再上春晚后,那英放缓了事业的步伐,侧重家庭生活,一度远离了春晚舞台。也正是在此期间,她开始流露出对春晚的不满。

    2002年年末,那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春晚的作品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像早年时那样给你空间。现在经常不能唱自己的歌,而春晚创作的作品又很牵强,可能最后再给你加上几个新人,一首歌变成了小合唱,自己没有能力左右。”

    2004年,春晚总导演袁德旺曾想邀请那英和田震同台表演。面对春晚剧组已为其准备好的歌曲,那英却不领情。面对媒体的询问,她一副无所谓的口气:“歌曲不适合我的演唱风格就不上。”但同时又澄清自己并不排斥春晚,“看我今后与春晚的缘分吧!要有适合我的歌曲,和导演沟通好了,我可能再参加,一切看机缘。”

    那英近来连续举办个人演唱会,和春晚的缘分,看得也不那么重了。

    从“上不起”到“伤不起”

    曾几何时,明星对于春晚舞台的争夺堪称惨烈。1996年,一首独唱曲目《楼兰姑娘》最后分给了6个女歌手,花枝招展地站成一排,每人一句。在当时的明星看来,即使观众根本记不住谁是谁,但这至少是一种在圈内混的资本:在春晚露过面,就意味着当红、不过气。

    而现在对许多明星,特别是大牌明星来说,对春晚“既爱又怕”成了普遍心态。宋丹丹和那英拒绝春晚的理由都“很个人”,属于内在因素。其实,来自舆论的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

    “既要看、也要骂”已成为观众对待春晚的常态,发达的网络传播媒介使这种态度得以迅速发酵。正像在其他事件中的表现一样,网民的意见在现在的中国成了最有存在感的声音,甚至直接影响到春晚导演组的考量。这也影响到明星们对自身、对春晚的态度,因为他们深知:演得不好,是要挨骂的。

    在2000年前后,网友通常会大年初一在论坛上讨论春晚。而10多年后的今天,对春晚的点评已经到了与电视直播同步的地步。其尖锐与刻薄,伴随着节目质量的不尽如人意而越发刺耳。

    2007年春晚,主持人零点接词出现失误,被截成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于是“黑色三分钟”事件成为了全国性话题。2010年春晚,国内某著名论坛上的“春晚直播帖”留言高达268页,从春晚直播前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二。某些作品的一句台词、一个表情,甚至演员的服装细节都被无限放大。在这样的舆论监督下,登上春晚的每一位演员必然要承受一定的精神压力。

    从“无条件上春晚”到“有条件上春晚”,再到彻底拒绝,春晚对于明星的诱惑力正逐渐式微。春晚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吸引更多明星的加入,而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地办下去。当舞台硬件设施与国际水平看齐之后,如何应对舞台之外因素的考量,成了新的挑战。

弗里曼要成功先吞下尊严
拒绝上春晚的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