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官德”不只靠教育

任武平 《 环球人物 》(

    如果评选2011年热门词汇,“官德”肯定算一个。从年初到年末,被媒体捅出的官员“失德”新闻接连不断:微博开房、视频裸聊、殴打下属、局长互殴、强奸职员、猥亵女童、暴打父母……一次比一次挑战民众的承受极限。而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也确实在绞尽脑汁拯救“官德”,从“扑克反腐”、“短信反腐”到“廉政承诺书”、“家属教育班”,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当然,其中不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直到最近,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国家公务员局也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规定“十二五”期间,每位公务员至少要接受6课时的道德轮训,内容涵盖公务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事业观以及中国古代“官德”修养。这些措施出台,终于让人感到,提高官员的道德水平已经上升到国家行动的高度。

    中国一直有“以吏为师”的传统,“官德”曾被视为社会道德之纲。官员失德,不仅会导致官场腐败丛生,使政权失去民心,还会导致社会公德的整体滑坡,使国家失去稳定。正所谓官在做,民在看;官有样,民就学;官失德,民失信。所以,历朝历代极为重视“官德”。汉初选拔官员,第一条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然后才看学问和能力。唐初考核官员,第一条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然后才看其他政绩。宋初任命官员,先到京师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可谑,上天难欺”的“戒石铭”前宣誓,然后才到地方任职。明初警诫官员有点残忍,将处死的贪官做成“剥皮填草”的“模型”立于衙门前,来者先看“模型”,然后再进衙门办事。这些措施,分别促成了几个朝代早期的清明政治。

    现在常说以史为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今天的人在道德培训课上都会学到。不过,人们的争议也恰恰在此:官德是短期教育出来的吗?6课时的速成班能保证官员的道德水平上一个台阶吗?

    对此,还真要有清醒的认识。道德的丧失和别的社会问题不同,其根源在人的内心。内心深处的变化,看不见摸不着,是“虚”的。但要把好这道“虚”的门,必须拿出“实”的办法。以培训授课的形式教化官员、寻找真正触动官员内心的力量,这是一条治本之策,理应得到支持和鼓励,但它同时还要从改变社会大环境入手,把“官德”的培养与公开政务、健全制度、完善监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官员选拔,不能一味只看“高学历”和“高水平”,还要看德行操守,否则,选出“才高德寡”的官员无异于“带病提拔”;官员考核,不能只有GDP这一个硬指标,还要有同样具有否决效力的道德硬指标,否则,“官德”仍会流于空谈;官员惩戒,不能等到恶性失德行为被曝光再问责,而要有一套日常工作中可执行的道德检测条款,否则,小恶不诫,必成大恶;官员监督,不能光靠“情妇反腐”和“网络揭发”,而要让正常的监督机构和监督程序发挥更大的作用。

    换句话说,要官员有德,除了想办法净化他们的内心,还要帮他们清理那些容易让他们道德堕落的东西。否则,如果官员们在6课时的培训中,了解正确的为官之道,内心也深以为然,但他们一下课,一回到自己的岗位,发现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要奉行另一套规则,否则就玩不转吃不开,那刚学到的东西能不被抛诸脑后吗?

“官德”不只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