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围堵两会之“星”

本刊记者 邢 婷 《 环球人物 》(

    “跑不掉”的发言人

    3月11日上午9时,人大代表李肇星所在的山东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两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刚过8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就守候在了会场门口。今年两会期间,“围堵”李肇星已经成为大多数记者必做的“功课”。

    记者的第一次采访请求被李肇星微笑婉拒:“我说得很多了,你们还是多采访其他代表吧。来,我给你介绍几位!”说罢,他带着记者来到后排代表座位前,热情地推荐来自山东的人大代表。

    一圈介绍下来,会议就要开始。李肇星指指墙上的表,略表歉意地再三同记者握手言谢。在接下来的两小时,他戴上金丝边老花镜,认真聆听代表发言,不时在文字资料上勾画着,始终没再离开座位。

    当最后一位代表发言即将结束时,李肇星悄然起身,从后门疾步走出。《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立刻从后排穿越会场,一路小跑着紧随其后。正当李肇星放慢脚步,四下里观察以确定身后有无旁人时,发现了气喘吁吁的记者。惊讶之余,他露出了无奈而俏皮的笑容:“跑不掉啊?哈哈,你还挺厉害。”

    这一次,李肇星没再拒绝《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请求,在会场外过道的沙发上,一次简短而深入的交谈就此展开。

    “重操旧业”新感觉

    “媒体注意到,作为大会发言人,您现在言必称《宪法》,为什么?”记者直奔主题。

    “在过去一年里,《宪法》我熟读了10多遍。” 李肇星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首先是工作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是《宪法》规定的。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学习宪法和法律,否则寸步难行。”

    在最近的人大新闻发布会上,李肇星手中那本红色封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也曾多次引用其中的条款。对此李肇星解释说:“我如果遇到什么问题,自己没想明白的,在《宪法》里都能找到答案,至少是原则性的答案。”

    谈到此番担任人大发言人,李肇星对《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坦言:“让我做人大发言人,这实际上是勉为其难。”尽管3月4日的初次亮相,李肇星活泼的言语和机智的反应赢得了中外媒体的称赞,他还是认为自己“履职时间太短,要学的东西太多”。

    “从1964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到1985年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我足足准备了二十多年。这次进入全国人大工作刚一年,就担任大会发言人,真的是初来乍到,边干边学。”

    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在两会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碰到李肇星时“他抱了厚厚一摞资料”。李肇星对此解释道:“不开会的时候我也抱很多资料,我没有一天不在看大量的东西。”他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从工作指导思想到工作具体方法,都得从头学”。

    很多人认为,19年前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的李肇星,这次是“重操旧业”。对于两者的不同,李肇星认为“人大会议发言人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至于相似之处,他说,“发言人既是人,又不是人。发言人首先是一种机制,但又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个人。发言人的基本特点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不能说假话。’不论是外交部发言人,还是人大会议发言人,都要说真话,都要有一颗爱国心,爱人民的心,都要明辨是非,主持公道。”

    从外交部门到立法机构,这位老人的人生轨迹再度发生变化。对此,他曾动情地说:“人的职务总是会有变化的,对我来说,不变的是,我是祖国的儿子、人民的服务员、朋友的朋友、知识面前的小学生。”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代表或记者上前要求与李肇星合影,都得到了他的欣然应允。每次照相前,李肇星总会下意识地整理一下着装,然后笑容灿烂地站在镜头前。照完相,他会很内行地打趣对方:“一看就不专业,专业摄影师从来不喊‘一、二、三’。”有合影者向他索要名片,他摸索一下西服口袋,露出遗憾的表情:“我是三无人员,没有名片,没有手机,没有网页。”所到之处,总能带来一阵轻松的笑声。

    因为还要开会,《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对李肇星的这次采访仅仅持续了20分钟。记者与李肇星边走边聊,走进电梯,直到房间门口。望着记者迫切又意犹未尽的目光,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忽然露出一丝不忍之情,临别时他告诉记者:“别失望,你的心情我理解,有机会一定帮你完成采访。”

    “从未名到未名”的感悟 

    当天下午,记者意外接到电话通知,下午16时20分,李肇星将从人民大会堂返回位于南池子大街71号的外交学会办公室。“这个时候你可以去他办公室一趟。”

    “我只有半小时时间”,将记者迎进办公室时,李肇星客气地说,17时前他必须赶回人民大会堂开会。

    就在这半小时内,采访他只能是见缝插针。其间李肇星翻阅并签署数份文件,两度离开房间与工作人员商讨工作事宜,还接了一个秘书转来的电话,工作的时候极为专注。

    “卸任外交部长后,那阵子您主要忙些什么?”看到李肇星放下电话,记者赶紧插空提问。 

    “主要是应邀到国内的一些高校,做点演讲。”演讲占据了李肇星退休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每到一处,会场总是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位前外长的风采令众多青年学子为之倾倒。

    “那您都跟学生们讲些什么呢?”

    “自然是我这些年在国外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了。”李肇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告诉他们的是,世事千变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记住一点:只有祖国是永恒的、唯一的。让我们永远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多为祖国人民干一些有用的、实际的事情。” 

    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这位老人对人生,有很多深刻感悟。他借用莎士比亚“一个老人是第二次做婴儿”的名言,生出这样的感慨:“到了我这个年纪终于发现,世间事物,已知的少,不知的多;有名的少,未名的多;涉猎的领域越广,其与未知领域的共同边界线就越长。名利无论多寡则全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总之,人活着,表面上看有点像从未名到有名,实际上更像‘从未名到未名’。” 

    这位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度过青春岁月的外交家坦言,“从未名到未名”的人生旅途中,“有一点感悟却与日俱深:唯祖国与人民至上,和平与发展重要,亲情与真知无涯……”

    16时50分,李肇星起身下楼,大步流星离开办公室。看到举着录音笔意犹未尽的记者,李肇星关切地说:“走吧,坐我的车,我们路上还可以再聊聊。”

    在不到10分钟的车程里,李肇星聊得最多的仍是《宪法》。他从外衣口袋里掏出那本在发布会上广受瞩目的《宪法》,给记者翻看相关条款。记者注意到,这本小册子红色的封皮已有些磨损,每一页都有红线勾勒的印记,个别页码被折起来。

    “你看序言,”李肇星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朗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说:“这是中国外交官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工作最有利的地方。目前国际上除了关心金融危机,最重要的还是和平与稳定。”

    结束采访时,李肇星特地嘱咐司机将记者放在方便搭车的路口。记者下车后,依稀看到车窗内的他,还在继续埋首翻阅《宪法》⋯⋯

李肇星新传
围堵两会之“星”
全世界都忘不了的“铁嘴外交官”
“星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