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派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永别“江湖”

他以一腔正气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刻画了一系列风流少侠的形象。在生活中,他清静恬淡,颇有名士风度

本刊特约撰稿 罗立群 《 环球人物 》(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病逝。这不禁让人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说里提过的一个句子,“旧梦尘封休再启,此心如水只东流”。上个世纪80年代便已退隐的梁羽生,他的人生至此永远谢幕。 

    梁羽生的逝世重启了他的书迷们的旧梦,也让笔者想起13年前与梁羽生先生的会面。当时,经著名作家罗孚先生安排,我在香港梁羽生先生家里见到了这位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梁羽生先生慈眉善目,十分健谈。虽然当时已七十多岁,仍思维敏捷,谈话中还不时引用几句古典诗词,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 

    开创新派武侠小说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2年出生于广西蒙山一个殷实的书香世家。从小跟外祖父读“四书”、“五经”,念《古文观止》。1943年,广州一批学者避难到蒙山,梁羽生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掌握了深厚的历史知识。少年梁羽生还是一个武侠小说迷,与人评说起武侠小说来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入广州岭南大学主修国际经济。1949年,梁羽生定居香港,后进入香港《大公报》,和金庸一起任副刊编辑。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在报纸上互相攻讦,后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摆擂台比武。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大肆渲染而轰动一时。《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突发奇想,建议梁羽生写武侠小说在报纸上连载。梁连夜赶出署名“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之所以起这个笔名,梁羽生自己后来解释说,南北朝“宋齐梁陈”,梁在陈先,他本姓陈,又倾慕白羽(本名宫竹心,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的文字,故取笔名“梁羽生”。《龙虎斗京华》的发表不但使《新晚报》销路大增,而且引起港台及海外各报刊纷纷效仿,争相刊载武侠小说,形成了一个武侠小说创作热潮。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旧式武侠小说虽也热火朝天,但一直为新文学所瞧不起,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当时自命为大报的报纸,都不屑于刊登。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与旧武侠有很大的区别:写法上,他改描述为叙述,实现了从平面到立体,从干巴到丰满的飞跃。他还率先在小说中引入“内力”、“真气”等概念,在让大侠们实现除暴安良的同时,给了读者更多的幻想空间。他的小说,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晚他一年开始发表武侠小说的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随后又有古龙、温瑞安等一批武侠小说大家先后登台。武侠小说的读者也从最初的底层人士扩展到社会各阶层。 

    从1954年开创新派武侠小说至1984年宣布封笔,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35部,160册,1000多万字,塑造了上百个鲜活的人物。其中刻画最为成功的,要数那些英俊潇洒、风流文雅的少侠形象:《江湖三女侠》中的唐晓澜、《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冰川天女传》和《云海玉弓缘》中的唐经天、金世遗等。他们侠气纵横,肝胆相照,威武中又有着儒将风采;他们能歌能哭,亦狂亦侠,既嫉恶如仇,又是多情种子。 

    “宁可无武,不可无侠”是梁羽生的基本主张。不过,他也认为,“侠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几乎每一个武侠作者心中都有一个侠的概念。但不管这个侠怎么变化,他们都会留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 

    从诗词歌赋中自创新招 

    梁羽生和金庸的关系,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事实上,早在1966年,梁羽生本人就应邀在《海光文艺》以“佟硕之”为笔名,发表了《金庸梁羽生合论》,称“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他还客观地评价了两人的不同: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 

    梁羽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几乎没有一部小说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梁羽生特别爱写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写法上,他有意识地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章法和叙述技巧,又能不为所限;还常在情节中糅合进诗词曲赋。《冰川天女传》中唐经天、桂冰娥两人初见时一番激斗后,唐随意挥洒应景作出对子:“月色无痕,绿窗朱户年年绕;仙姝有恨,碧海青天夜夜心”…… 

    梁羽生曾坦承其古典文学修养对写武功的帮助。“对于武术,我其实并不在行,特别是兵器,一开始我可以说完全是个门外汉……我就只能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之中寻找灵感‘自创新招’。比如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形容长剑上刺和剑圈运转;还有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描写剑意,也是属于变通之术,以文字的想象空间来弥补我技击方面知识的不足。” 

    清静恬淡,名士风流 

    “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梁羽生曾以这样一副对联概括自己的一生。 

    1984年,梁羽生宣布封笔。4年后,他到澳大利亚与子女团聚,定居悉尼。 

    2006年,梁羽生不幸中风,在疗养院疗养期间,他已经难以独立行走了。但大侠毕竟是大侠,一些香港媒体记者去采访他时,他风趣地指着自己的头部和偏瘫的左腿逗大家说:“我写武侠小说时,小说里的武侠人物经常使用银针,可我自己从不知道扎针的感觉。没想到到了老年,因中风而扎针,这才知道银针的厉害。扎了几次,还真管用。” 

    梁羽生虽然以写武侠小说而出名,但他真正喜欢的却不是打打杀杀。他闲时喜欢诗词、下棋。梁羽生不再写武侠小说之后,散文创作却未停止。他写了厚厚的两册《名联观止》。他的散文集《笔花六照》,里面有许多对过去师友的回忆,情深意长,文采飞扬。 

    文学评论家解玺璋曾说:“梁羽生像一个老派文人,更喜欢清静恬淡地一个人在家呆着看书、思考。”著名作家、书法家黄苗子曾送梁羽生一幅字“名士风流”,可说是对其人其文最好的注解。 

    (本文作者罗立群,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

新派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永别“江湖”
钱文忠:《百家讲坛》只是“药引子”
盛宣怀,清末的“中国首富”
《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给影迷送来情人节礼物
丰满“露丝”变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