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茅盾文学奖最新得主麦家

“我在文坛还比较嫩”

《暗算》获茅盾文学奖后,有评论家称,正统的茅盾文学奖开启了新的门窗,麦家和他的谍报小说也算进入了主流文学圈。一向低调的麦家却说,得奖更像“突发事件”

本刊记者 路 琰 李光敏 《 环球人物 》(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了,麦家的《暗算》是获奖作品之一。11月2日,在乌镇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麦家迟到了。后来他解释,迟到是因为一场突发事件——他的手机掉到了水里。“突发事件”这个词最近总是被麦家挂在嘴上,在他看来,获得这届茅盾文学奖,更算是一场“突发事件”。“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通知我得奖到现在,我一直处于一种恍惚中,怀疑这不是真的,而是一个深夜里的梦。”麦家对记者说。 

    我的小说要比电视剧好很多 

    2002年以来,麦家有3部长篇小说面世:《解密》、《暗算》、《风声》,都是谍报题材。 

    麦家说,《解密》从1991年开始,写了近10年。投稿“被退了很多次”,最后《当代》杂志的编辑洪清波看了觉得“很好,很另类”,“塑造了一种新的文学形象”,小说刊发在2002年第六期《当代》上。麦家一炮走红。 

    而麦家真正火起来,是在2006年,随着《暗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他的作品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兴趣。媒体以“中国的丹·布朗(著有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等)”称呼他。麦家说:“其实,我的小说要比电视剧好很多。”今年10月,《暗算》摘得中国文学奖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可说是对麦家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争议也随之而来——作为一本谍报小说,《暗算》相较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题材而言,显得有点“偏”了。但有不少业内人士为麦家叫好,有人说:“他扩展了文学的多样可能性。”还有人说:“麦家能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写得如此刺激,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 

    麦家本人则认为,这个奖项其实并不是颁给他个人的,“是《暗算》中那些为国家安全事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博得了评委们的厚爱。” 

    麦家的第三部作品《风声》在读者中评价不如《解密》和《暗算》高。但这丝毫不影响《风声》名利双收,首印30万册,迅速登上畅销书榜,还获得了“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 

    一个经历不多,但思考很多的人 

    看过麦家小说的人,都有个疑问,作者真的经历过这些隐秘又惊险的事吗?麦家回答说,自己的写作更多来自于思考而非经历,“我是一个经历不多,但思考很多的人。” 

    麦家1964年出生于浙江富阳,小时候,他的家庭戴着两顶帽子:地主和右派。“那时经常受人嘲弄、歧视。一个下雪天,我想去关窗户,老师问我是不是冷,我说是的。老师说:‘你头上戴了两顶帽子还怕冷啊。’”这样的经历,使麦家形成了沉默低调的性格,也使他的小说多了一层厚重的命运感。 

    读书时,麦家的理科成绩很好。考大学时他选择了一所军校,学无线电信号专业。毕业后,麦家分到部队,从事着和他小说中的主人公类似的工作。 

    麦家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看书上,还写了很多日记。“后来想写小说还可以赚钱,就开始尝试写小说。”1988年,他在《昆仑》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这引起了领导的注意,认为他能写小说就能写材料,就把他调去做行政。从此,麦家离开了那群“特殊的人”。麦家说:“他们一直生活在我的想象中。这就好比你摸到了一条鱼,但它又从指缝中滑走了,这条鱼总会被想起。我后来写的这类小说,其实是在通过想象接近他们,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把自己隐到作品的后面 

    1997年从军队转业后,麦家到成都电视台做了一名专业编剧,他担任编剧的电视剧获过全国大奖。麦家还曾经跟朋友合伙做过生意。“但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麦家忘不了他的文学,实际上,无论做什么,麦家始终没有离开文学,他在暗处使劲儿。”麦家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的一位同学这样说他。 

    《暗算》的责编脚印说,麦家写作十分用力,《暗算》里写到阿炳触电身亡;我党特工钱之江自杀后,妻子用剪刀剪开肚皮取情报,麦家都嚎啕大哭,难以自制。麦家在文字中倾注了太多情感。李敬泽说他是个偏执的人:“他有一种坚定的世界观,他的目光贯注于一个角度上,从不游移。” 

    在大多数朋友眼里,麦家平时话不多,喜欢独处,在小说里反而比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了解和接近。《解密》出版的时候,出版社曾想把他的照片加在扉页上,但他思忖再三还是拒绝了,甚至连作者简介都没有加,“就是想把自己隐到作品的后面”。 

    获奖是可以满足虚荣心的 

    茅盾文学奖颁奖后第二天,记者拨通了麦家的手机,那边传来觥筹交错的声音。麦家告诉记者,他正在和杭州市的官员吃饭,不方便接电话。一个小时后,记者接到麦家从酒店打来的电话。 

    《环球人物》:为什么你会认为获奖对你来说是一个“突发事件”? 

    麦家:这是就茅盾文学奖本身而言。这个奖评了这么多年,它对于获奖作品的判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其实已经约定俗成。内容方面,必须是主流的,比如乡土文学和国家宏大叙事。我写了一个特殊领域,题材有些神秘,手法也有些悬疑性。不过,悬疑小说并不是低级趣味,也可以写成文学经典,我就是在向这条路子努力。另外,茅盾文学奖基本上是颁给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我算是新出道的,被认可也就五六年时间,在文坛还比较嫩。 

    《环球人物》:获奖对你有改变吗? 

    麦家:不会有改变。获奖是可以满足虚荣心的,但我写作不是为了获奖。一个作家成名前要耐得住寂寞,成名后要经得住诱惑。 

    《环球人物》:新书《蒙面人》仍是谍报题材,你说写完这部作品后,不再创作这类小说,是担心会重复自己吗? 

    麦家:一个人写什么,早就注定了,我写这些写了20年,很多东西已经固定,不过是一直挖深度的过程。我一直在努力突破。我还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固定的模式对作家是一种束缚,对读者也是一种审美疲劳。 

    《环球人物》:在《解密》发表之前,你有很长时间处于一种寂寞的写作状态,那时是否会想到今天能得到公众的追捧,同时又得到主流文学圈的认可? 

    麦家:没有想到。写作是一件十分孤独和艰辛的事情。文学在现在的社会,也已经边缘化了。但一个人,必须找到一个降服你的东西,我是被写作降服了。 

    被读者和专家认可,是我一贯的期待。是士兵都想当将军,搞写作的都想成名。文学性和可读性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也许没有阳光大道,但至少有暗道。我经历了很长的寻找这条暗道的过程。现在中国很多作家不把读者放在眼里,这无论是对作家还是对读者,都不是友爱的态度。 

    我现在每天写几小时,只写五六百字,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挺苦。但苦中也有乐,因为我在摸索前行,时常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

“我在文坛还比较嫩”
谁毒死了光绪皇帝
悲剧皇帝——光绪
臧天朔的两张面孔
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