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四姐妹:他在“女生宿舍”长大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荣刚
     ( 2008-05-16 第10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我一辈子都在住‘女生宿舍’”——作为马家唯一的男孩,马英九从小到大,除了父亲,身边全是女性。更有趣的是,他的4个姐妹都在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读书,清一色的“绿衬衣、黑裙子”校服,马英九“生活在‘绿制服’的环绕中”。当年,父亲给4个姐妹取的名字依次是马以南、马乃西、马自东、马定北,正好涵盖了东南西北。直到成年后,三姐才改名马冰如,小妹则改名马莉君。

   大姐马以南:倔强的“黑皮”

   台北市襄阳路23号,是“中国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63岁的马以南就在这儿工作。5月初,记者3次拨通马以南的电话,她都在开会。尽管声音压得很低,但她极快的语速,让记者感觉到她办事利索、个性强烈。她说:“谢谢你们关心我们一家人,我也没什么值得采访的,我们姐妹都很好,一直很和睦。‘弟弟’当选后,家里变化也不大,还是老样子,平常的生活啦。”

   马以南1945年出生在重庆。当时马鹤凌和秦厚修刚从国立政治大学毕业,喜得长女,疼爱不已。他们昵称她“BABY(宝贝)”。这一年年底,马鹤凌夫妇第一次去台湾时,把襁褓中的马以南放在湖南宁乡的外婆家。家乡人也不懂“BABY”是什么意思,看着孩子长得黑,就把“BABY”叫成了发音相似的“黑皮”。结果,“BABY”的名字慢慢被人遗忘,“黑皮”成了马以南的小名。20世纪80年代,马以南从美国第一次给在湖南湘潭的姑姑马云英写信,开头就是:“姑姑,你还记得‘黑皮’吗?”

   1947年,马鹤凌夫妇从台湾返回宁乡时,发现两岁的马以南非常顽皮,而且和父亲一样倔强。有一次,她惹父亲生气了,但就是不肯认错。马鹤凌一怒之下,拿出一根绳子,把她双腿绑起来,关在阳台上。后来,还是小舅舅秦效颇翻进阳台,把她救出来。

   秦效颇只比马以南大10岁,舅甥两人感情很好。在外婆家时,马以南常常和小舅舅睡,有一天早上起来,马以南把床翻得乱七八糟,秦效颇找不到自己的袜子了。马以南急忙说:“舅舅,长大了我买双新的还给你。”1980年,马以南回大陆和秦效颇重逢时,还笑说自己仍欠舅舅一双袜子。

   1948年年底,马鹤凌夫妇第二次去台湾时,马以南随父母同行。她跟着父母在台湾、香港两地辗转,小小年纪就非常老成。1952年全家团聚、定居台北后,父母忙于养家糊口,7岁的马以南“长姐如母”,带弟弟妹妹、帮奶奶洗菜、给父母送饭……强势的“老大”性格就这样养成了。

   马以南起初考上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又转入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大学毕业后,她去了美国,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生物系,并嫁给了比她年长8岁、在美国地铁公司工作的冯丹和。婚后,马以南在美国能源部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找到一份研究员的工作。生活安定下来的马以南,计划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弟弟妹妹接到美国来读书。

   在美国,马以南把弟弟妹妹照顾得很好。但后来,她好强、倔犟的性格给马英九的仕途也添了不少麻烦。她总是高调出现在媒体上,以马家老大自居,对弟弟的人事安排指手画脚。台湾媒体多次批评她“女人干政”。以至于父亲马鹤凌在马英九竞选台北市长期间,一度公开怒斥马以南是个“坏女人”。

   但在马鹤凌内心深处,对长女也感到有些亏欠。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以南的才智是多方面的,如果(她小时候)家境富有,可以培养她在文学或政治方面发展,改变她的气质,不至于一直遗传我的急躁脾气。”

   二姐马乃西:最低调的帮手

   马英九的二姐马乃西,性格与大姐马以南完全相反。记者那天给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打电话,接电话的正巧是马乃西。她声音温和,说话亲切:“我是乃西,妈妈出门了。”原来这段时间,她从美国回来后,一直陪伴在妈妈身边。

   马乃西1947年出生在台湾,乳名“凯凯”。那年年底,马鹤凌夫妇离台返乡,襁褓中的凯凯也随父母回乡,后来就留在了湖南衡山的奶奶家。

   1952年,马乃西和妹妹马冰如跟着奶奶前往香港,和在那儿苦苦等待她们的父母、大姐、刚出生的弟弟会合了。举家迁到台湾后,马乃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时在素描比赛中经常得到第一名。在大姐马以南的帮助下,马乃西到美国学习绘画。她的艺术天赋在马家是个“异类”。许多人都认为,如今马英九的两个女儿走上艺术道路,是受到二姑姑的影响。

   多年来,马乃西异常低调。她在美国费城的一家电脑城工作,只有在马英九忙于竞选活动时,她才会回到台湾,住在母亲家里。马英九对这个二姐非常信任,在许多“需要马家人”的场合,都是由她出面。马乃西每次出现时,除了预先准备好的致辞、礼貌的道谢,从来不会多说一句话。2006年,在马英九离任台北市长时,大姐马以南在外面风风火火地替国民党籍市长候选人郝龙斌拉票,二姐马乃西则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给郝龙斌制作“好运卡”。记者们追问马乃西的工作是什么,她只是笑眯眯地说:“二姐在做杂役。”

   2008年1月底,马英九岳父去世。在治丧期间,凡是必须参加的竞选活动,都是马乃西代为出席。等到马英九岳父的葬礼一结束,马乃西又是“无声的二姐”,从媒体的镜头里迅速消失,默默无言地陪着妈妈。

   三姐马冰如:定居北京11年

   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安华街10号,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都采用美国教育方式的国际学校。1400多名学生均属外籍或港澳台籍。教学楼的2层是学校中文部,里面布置了许多中国元素:太师椅、雕花床、舞狮、脸谱、剪纸……走廊的墙上是教师栏,第一位女教师的照片漂亮而醒目,说明上写着“中文部主任赵马冰如”。原来,她就是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1997年,她的丈夫赵蜀远从ABB(美国)公司派往ABB(中国)公司工作,身为教育硕士的马冰如放弃了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教职,随夫来到北京,在这所学校里已工作整整11年。

   一名韩国籍学生告诉记者,大家都叫她“赵校长”,她的中文课上得很好,对学生又十分和蔼,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

   马冰如1948年出生在长沙,小名曼曼。当年年底,马鹤凌夫妇第二次前往台湾时,把她和刚满周岁的凯凯留在奶奶身边。没有奶水,曼曼哭个不停。奶奶只好抱着她,到邻居家讨奶吃。1995年,马鹤凌得知当年曾哺育曼曼的那个奶妈还活着,便专程托人,给她送去一笔钱。

   在5个子女中,马冰如是最听话的一个。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马鹤凌规定,凡是大人给的零用钱,不准买零食吃。孩子们都忍不住,小妹马莉君偷偷地买冰棍;马英九特别想吃蚵仔煎,便让叔叔买给他吃;唯有马冰如,把钱都存了起来,要留给爸爸用。

   小妹马莉君:哥哥的红娘

   和哥哥姐姐相比,小妹马莉君要幸运得多。她出生在1952年,父母结束了辗转奔波的生活,已在台北安定下来。而且作为家中最小的一个,她格外受到奶奶和父母的宠爱。以至于引来哥哥马英九的妒忌。小时候,两人经常争风吃醋,打打闹闹。

   马英九读初中时,有一天晚上肚子饿了,就叫读小学的妹妹一起煮面。煮了很久,两人都不知道熟了没有,又不敢去叫大人。马英九就骗妹妹说,如果面能黏到墙上就是熟了,于是,马莉君把面条往墙上摔。第二天早上,大人一起床,赫然发现墙上挂着很多碎面条!

   不过长大后,两人倒成了最要好的兄妹。1964年,马莉君带一个女同学回家包饺子,马英九和她的同学随便打了个招呼,压根没有记住她的模样。过了10年,马英九申请到美国纽约大学读法律硕士,马莉君便想到了这个同学:“哥哥,我的中学同学周美青,从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毕业,这次也要去纽约大学读书,不如你们互相照顾一下?”

   这是马英九第一次记住周美青的名字。

   启程那天,马莉君为哥哥送行。到了机场,她东张西望,寻找老同学的身影。突然,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孩子朝这边走来,马莉君兴奋地把她带到马英九面前:“这是我哥哥。这是周美青。”

   马英九傻傻地站在那里,浑身发热,手心冒汗。眼前的周美青,长发披肩,白裙飘飘,风姿绰约。别看马英九现在有“台湾第一情人”之称,可当时他有个绰号叫“马胖”,身高178厘米,体重却有85公斤,一点也不吸引女孩子。在台湾大学读书时,他的两次恋爱都以失败而告终。见到周美青这位佳人,他都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了。马莉君见状,连忙打破沉默:“哥,我把同学交给你了,你在美国要多照顾她。”

   就这样,同学周美青在美国最终被“照顾”成了嫂子。马莉君对此非常得意。

   不过,马莉君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却违抗了亲人的意愿。中学毕业时,她结识了男朋友余可。余可的父亲是一名上校,马鹤凌觉得,这样的门第不算太好,反对女儿和余可来往。马莉君可不管父亲这一套,在大姐的资助下,她跑到美国。两年后,余可服完兵役,前往美国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成为王安电脑公司的开发部工程师,和马莉君在大洋彼岸重逢、热恋、结婚。至今,马莉君仍长居美国,为马英九发展“海外粉丝”。

 
     ( 2008-05-16 第10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