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马明哲,6600万年薪的背后
1983年,马明哲还是个开小车的专职司机;1988年,年仅33岁的他就一步登天,坐上“平安保险”总经理的交椅;1992年,他又由总经理升为董事长,成了中国平安的掌门人;2007年,他的年薪(税前)暴涨到6616万元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 婧
    人民日报 杂志 ( 2008-05-01 第9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不久前公布的年报显示: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去年的年薪为税前6616万元,平均每天薪酬18.12万元,创下了国内高管年薪的最高纪录。而中国平安的股价则由顶峰时的149.28元一路下滑,最低曾跌至48.30元。一时间,损失惨重的股民们对如此强烈的反差议论纷纷。

   “高管吃肉,股民割肉”

   对马明哲等高管们的“天价年薪”,中国平安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期权计划的首次支付,才导致了高管薪酬的暴涨。另外,“平安实行绩效导向的薪酬体系,高管的薪酬由固定底薪和业绩考核奖励两部分构成,其个人收入与其本人表现,对公司经营业绩、绩效的贡献挂钩。管理层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有两部分:一是四年前设置的与H股股价挂钩的长期奖励计划的兑现,二是2007年业绩高速增长产生的绩效奖金。”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关于年薪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是合法、合规,并且得到大部分股东的同意,那么就无可厚非。华尔街的金融高管年薪上千万美金并不足为奇。”有资料显示:即使是在面临次级债危机之时,华尔街巨头的薪酬也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以高盛为例,其2007年的薪酬福利支出为201.9亿美元,相当于高盛当年净收入的近一半,首席执行官6850万美元的年薪更是刷新了华尔街的年薪纪录。

   除了中国平安,还有很多银行业的高管存在天价年薪的现象。银监会某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按照有关规定,银行高管的报酬由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只要股东会和董事会批准了高管的报酬,目前并没有外部的监管程序来干预,银监会也没有权力干预银行高管的薪酬。

   然而,这些理由都不能让广大投资者信服,股民的说法是:“高管吃肉,股民割肉”。还有人评价平安的薪酬体系是“高管薪酬国际化,员工薪酬本土化”。记者来到中国平安的一家分公司求证,一名普通员工告诉记者,他的薪水确实与中国同行业公司的同级员工并无差异。

   面对种种流言和非议,马明哲只是坚称“平安的理念向来是一定要为股东赚钱。”他认为,造成平安股价下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二是A股前段时间有点过热。对此他说:“对于股市波动,我们没有能力去影响,但我们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天上掉下“乌纱帽”

   马明哲并不讳言他由司机到中国平安掌门人的发迹史,但对其早年经历却谈及甚少。据一位和马明哲熟悉的业内人士介绍,“马明哲是个苦孩子出身。”

   马明哲生于1955年12月,祖籍吉林,因父亲当年参加南下部队而举家南迁。少年时代的马明哲饱尝人间冷暖,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初中毕业后,他就没有再继续学业,而是做了一名水电工。此后,他又曾在广东湛江地委工交政治部担任通讯员。

   1983年,马明哲时来运转。这年夏天,他被调往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继而担任当时蛇口工业区总经理袁庚的专职司机。尽管只是一名普通司机,但马明哲显然志不在此。据媒体披露,1986年,正是他的一句“一百年后我们重操旧业好不好?”,让袁庚对马明哲这个“车夫”刮目相看,并当即决定“光复”早在1875年由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主持成立的保险招商局。1988年3月21日,央行正式发文批准成立平安保险公司,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的“平安保险”正式挂牌成立。马明哲终于梦想成真,被破格任命为“平安保险”的总经理。

   这一年,马明哲带领着他的12个“弟兄”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房子里忙碌着。这13个人,就是平安保险创业阶段的全部员工。也就在这个房子里,马明哲的事业迈上了第一个台阶。

   紧接着,他开始了更大的动作。平安保险最初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工商银行持股51%,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占了49%。受制于这样的背景,马明哲施展才能的舞台非常有限。于是,马明哲动起了脑筋。1989年,他以成立员工风险基金为由发动员工持有股权,成功稀释了原有股东的影响力。1992年,注册职工合股基金公司“新豪时”,马明哲凭借职工合股基金公司派出的董事身份,完成了由总经理到董事长的转变,公司的股权结构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1992年,“平安保险公司”改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第二年,便是马明哲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平安开始走向国际化。

   对于中国平安股权结构的不断变化,著名经济评论家水皮曾评论说:“明明是国有的平安公司,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变动,居然变成了外资控股、国资一点点参股、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民营公司持股的怪胎。”而另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马明哲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合法、合规,无可非议的。

   还是在1993年,马明哲谋划出另一个发展思路。在当年的平安员工大会上,马明哲提出了平安的发展战略:“一定要朝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从此,马明哲开始大张旗鼓地打造他理想中的“金融帝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要求金融业进行分拆,实现分业经营,而当时拥有产险、寿险、证券、信托牌照的平安却按兵不动,反而经过马明哲的巧妙运筹,平安巩固了其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近几年,平安又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2004年6月,中国平安在香港“整体上市”;2007年3月1日,平安回归A股;2008年1月21日,平安公布了堪称A股“史上最牛融资”计划:拟进行总规模达1600亿元人民币的再融资。

   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评价说,中国平安提出巨额再融资计划,正值中国股市遭遇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之时,该公司为了实现自身的再融资,完全置市场的承受能力于不顾,置投资者利益的损失于不顾。他说:“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圈钱行为!”而马明哲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动作,使平安的资本迅速扩张。

   业内“黄埔”出精英

   在郝演苏教授眼中,马明哲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马明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会使用杠杆,最擅长借力发力。整合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并把每一个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批外地人纷纷涌入深圳。而此时的平安保险,也已经从一个地区性的保险机构壮大成为全国性的保险公司,并在业内逐渐崭露头角。这期间,马明哲带出了他的第一支团队。一位曾经的下属回忆说:“马明哲平静温和的气质把我们凝聚在了一起。”

   90年代,平安突飞猛进,马明哲却与那批早期创业者们在很多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分歧。而现实也往往是,“很多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合力并不见得非常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马明哲“大度”地与这些昔日共同打拼天下的弟兄们谈话,鼓励大家“往外走”。而此时恰逢很多新兴保险公司筹备初期,触摸了“职场天花板”的高管们纷纷离开平安,自己挑大梁,另立炉灶。

   多年后,与马明哲早期共同创业的人都活跃在金融保险业的前沿。其中不乏业界精英,时任保监会主席助理的袁力、新华人寿总裁孙兵、泰康人寿总裁刘经纶、太平人寿总经理何志光等等,他们都是在平安创业阶段跟随马明哲打拼的功臣。这些精英把中国平安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保险行业,中国平安也因此被称为业内的“黄埔军校”。

   在用人方面,马明哲也很独特。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倦鸟归巢”。从平安走出去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可以再回到平安公司。平安寿险华北区总监丁当就是这一内规的受益者。他曾经被合众人寿以280万元年薪挖去做总裁,一年半后他又回到中国平安,并官复原职。

   在业界,平安的高管以高薪让同行羡慕不已,在最近公布的年薪超千万元的10位金融业高管中,除马明哲外,中国平安还有7人榜上有名。

   晨会合唱平安歌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平安大厦,这里是中国平安在北京各分公司的主要办公地。

   “他至少有两个秘书,一个生活秘书,一个事务性秘书。北京分公司高层有两部车,一部奥迪,另一部是老款奔驰。在北京时,他喜欢坐老款奔驰。到了他这个位置,也不在乎是不是新款车了。”一位比较接近马明哲的员工告诉记者说。

   “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领导,身材很魁梧,小眼睛,平时话语不多。因为经常出席各种会议,他多数时间都穿西装,他喜欢穿粉色衬衫,戴粉色领带。”谈起马明哲,平安的另一名员工说,“最初他来北京,公司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平安大厦物业也会为他开辟专梯。后来他觉得这样太兴师动众,就低调起来,自己坐电梯上去。”

   与创业初期相比,马明哲现在很少来北京。“最近这半年,他只来了三次。”还有一位员工透露说:“他来北京时一般会在公司附近的一家超五星酒店入住,这里离保监会近,去拜见领导比较方便。每次马总都是来去匆匆,开个会,拜见完领导后就回深圳了。”

   在北京平安大厦16层,有马明哲的一间办公室。今年开“两会”时,会后只要没有其他安排,马明哲都要来到这间办公室处理一下公司事务。他喜欢喝红茶,有时候还和其他员工一起在平安大厦一层的快餐店订盒饭。据快餐店的人员说,马明哲的午餐谈不上奢侈,他最常点的菜是炒鸡蛋。

   马明哲为中国平安的员工定了一个规矩:8点55分到岗上班。他自己在北京的时候,只要没有其他安排,他一般都很早就来到办公室。为了鼓舞士气,中国平安每天都要举行晨会,所有员工合唱“平安之歌”。每当这个时候,马明哲就会站在员工队伍的旁边,与他们一起合唱。

 
    人民日报 杂志 ( 2008-05-01 第9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