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亲手投下原子弹,致使20余万日本人伤亡的蒂贝茨故去 |
他不后悔炸了广岛 |
本刊特约记者 张辉 |
( 2007-11-16 第42期 )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
2007年11月1日,美国老兵保罗·蒂贝茨走完了92年的争议人生。但是,围绕他展开的口舌战并未就此消散——作为人类首次核战的直接实施者,以及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全部真相的唯一知情人,有人说蒂贝茨是英雄,但也有人说他是涂炭生灵的刽子手。 骨灰撒向英吉利海峡 11月1日,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前,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来回穿梭着。这里是1945年负责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贝茨的家。这天凌晨,他在家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蒂贝茨弥留之际,夫人、三个儿子和几十个孙子、曾孙回到了他的身边。那张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组成员的合影照片,也陪着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蒂贝茨过世后,他的家人宣布,不举行葬礼,不立墓碑,以免其墓地成为反核战人士游行示威的集结地。这正是蒂贝茨的心愿——早在2005年,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我死后,骨灰将被撒入英吉利海峡。二战期间,我在那里浴血奋战,许多战友都长眠于海底。我终于可以与他们团聚了……” 美国“曼哈顿计划”(注:二战期间美国的原子弹研发计划)重要成员、历史学家比尔·威尔考克斯,得知蒂贝茨去世的消息后表示,蒂贝茨当年执行的原子弹轰炸行动,结束了战争,改变了战争的打法,甚至改变了当时的世界。 从医学院到“曼哈顿计划” 1915年2月23日,蒂贝茨出生在伊利诺伊州,12岁那年随家人迁居佛罗里达州,并在那里爱上了飞行,立志成为优秀的飞行员。然而,父亲一心想让蒂贝茨做医生。1933年,高中毕业的蒂贝茨难违父命,进入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对飞行的热爱。一有机会,他就瞒着家人和同学,溜出去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几年后,从医学院毕业的蒂贝茨,医术不见精进,驾机技巧却已十分成熟。走出校门不久,他就加入了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正式成为一名飞行员。 “他(蒂贝茨)将来肯定会成为陆军航空兵队伍中最好的飞行员!”时任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的阿洛德中将,一眼就相中了这个飞行技术精湛的年轻人。果然不出所料,1942年,入伍仅5年的蒂贝茨,就当上了驻扎在英格兰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97轰炸大队的中队长。很快,他便投入盟军对德国的战斗,先后25次带队驾驶B-17轰炸机空袭德国的军事目标。当年11月,他又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执行轰炸任务,掩护盟军对北非的进攻。“他做事严谨,跟他一起执行任务,不但能活命,还能立大功!”时至今日,在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时,战友们仍对蒂贝茨敬佩有加。 1943年3月,蒂贝茨突然接到指令,奉调回国,负责波音公司新研制的B-29轰炸机的试飞工作。直到此时,他仍不知道,自己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一个极端机密的军事计划。1944年9月的一个深夜,阿洛德中将亲自把蒂贝茨叫到他的会议室里,表情凝重地说:“你已经被选入美国绝密的原子弹研发计划——‘曼哈顿计划’了。” 在此次密谈中,阿洛德中将一改平日的干练作风,“婆婆妈妈”地同蒂贝茨谈了很久。谈话结束时,蒂贝茨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其一,组织和训练一支能投掷原子弹的部队;第二,全权负责对B-29轰炸机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安全、精准地投掷原子弹。“保密高于一切,就算是你最亲密的人,也不能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你尽量通过正常渠道为新组建的部队申请后勤保障;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你只需告诉对方,这一切都是为了‘银盘’计划(注:美国原子弹研发的后勤保障计划代号),那么,你的一切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谈话结束时,阿洛德中将一再叮嘱蒂贝茨。 蒂贝茨随即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绝密行动中,立即着手对15架崭新的B-29轰炸机进行全面改造:去掉射击舱和底部装甲,改造炸弹舱……改装后的B-29轰炸机飞得更高、更快、更安全,就连当时世界上射程最高的防空炮火也对其无可奈何。与此同时,蒂贝茨频频带着他的轰炸机中队,飞赴犹他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的温德弗陆军航空兵试验场,进行原子弹投掷训练。 1944年12月17日,蒂贝茨的轰炸机中队正式升格为第509轰炸机大队(简称“509大队”),他一跃成为拥众1700人的指挥官。此时,他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原子弹的威力。多年以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原子弹爆炸后,成千上万的人将灰飞烟灭。得知这一点后,我不可能没有任何顾虑,但对日作战的残酷性,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 “509大队”成立后,蒂贝茨多次率部协同其他轰炸机编队,参加对日本的空袭。与其他编队不同的是,他们每次只携带一枚炸弹,投弹时要求轰炸机保持在一定的飞行高度,还要确保炸弹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爆炸——全队只有蒂贝茨一人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反复演练这一奇怪的作战方式。 改变人类战争史的轰炸 1945年6月18日,一份名为“垮台计划”的作战方案,被送到了蒂贝茨手中。该计划的作战行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拟于1945年11月1日前后实施,准备派遣76.7万名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将士,在日本南部登陆。如果这一行动不能迫使日本投降,美军将转而实施代号为“小冠冕”的第二阶段行动——拟于1946年3月1日前后实施,总计26个师的部队在日本东京湾登陆,攻占东京和附近要地,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但是,美国高层一直不敢实施“垮台计划”,因为光是实施第一阶段军事行动,美军就可能付出伤亡30万人的代价;如果战争延至第二阶段,其伤亡将可能达到近百万,而日本民众和军人的伤亡更是无法想象。 经过权衡,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选择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作战方式——原子弹轰炸。而蒂贝茨,成了这一历史事件“最后的制造者”。蒂贝茨生前曾回忆说,轰炸行动开始前,杜鲁门专门接见了他这个上校军官,并亲手将作战方案交到他的手上。“美日军民要想减少伤亡,一切取决于你的这一炸!” 1945年8月5日,蒂贝茨召集“509大队”全体人员开会。这是一次交底会。蒂贝茨第一次宣布,“509大队”之所以组建并训练了近10个月,是为了在日本投掷一枚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第二天凌晨2点45分,蒂贝茨驾着以他母亲名字“埃诺拉·盖伊”命名、序号为82的B-29轰炸机,向日本飞去。此次出征,他亲任正驾驶,而这架飞机原来的正驾驶刘易斯改任副驾驶,技术专家柏森斯上校随机飞行。这是一次悲壮的征途——一旦未能完成任务并被日军抓获,三人将立即吞毒自尽! 1945年8月6日8点15分15秒,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实战原子弹“光临”日本广岛。三天后,“509大队”在长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弹。人类战争史由此被改写! 为了尽快结束杀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的行动,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责难;战后许多年间,不少媒体屡屡报道称,这一行动的执行人悔不当初。但实际上,蒂贝茨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年,杜鲁门总统在白宫接见他时,就曾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用原子弹轰炸广岛是我的决定,你别无选择,所以你不用理会任何质疑与责难!” “当我接到这项任务时,我就知道这容易伤及人们的情感。”2005年,蒂贝茨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也有情感,但你得把这些情感置于历史大背景中。我知道,投掷原子弹会造成很多人死亡,但为了尽快结束杀戮,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 1976年,已退役10年的蒂贝茨,驾驶一架B-29轰炸机,参加在得克萨斯举办的航空展。当轰炸机从观众头顶上飞过时,主办方在跑道上引爆了一枚炸弹,制造出一团巨大的“蘑菇云”。事后,蒂贝茨解释说,这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但日本政府对“美国人炫耀原子弹威力的举动”大为恼怒,不断向白宫抗议、施压,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以道歉了事。 这一事件引起了蒂贝茨的反思。此后,他频频接受媒体的邀请,讲述当年轰炸广岛的经过。“使用原子弹是历史的必然。对此,我们毫不后悔。如果当时以登陆日本本土的方式结束二战,那么,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活不到今天……很多日本人主观地认为我会为轰炸广岛而感到内疚、良心备受谴责。但事实上,我为什么要感到内疚呢?!我亲眼看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看到过日本士兵用刺刀把胎儿从中国孕妇的肚子里挑出来的场景。这样的暴行,并不比我向他们扔原子弹仁慈多少。日本人只强调他们遭到原子弹轰炸,却没有想过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 芝加哥著名记者、评论家安迪·马丁的父亲也是二战时的美国军人。得知蒂贝茨去世的消息后,马丁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蒂贝茨将军救了我父亲的命》。11月3日,他告诉记者:“向广岛投掷原子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惊人的一击,才能彻底粉碎日本人继续顽抗的希望。所有对蒂贝茨的批评,都是没有道理的。” 背景资料 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纪实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保罗·蒂贝茨驾驶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市中心上空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核武器。 这颗原子弹长3米,直径0.7米,重约4吨,当量约为1.5万吨TNT,内装60公斤高浓铀。“小男孩”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其巨大的冲击波,摧毁了广岛2/3的建筑。广岛市约有32.8万人,在原子弹爆炸当天,7万余人死亡,7万余人受伤。在此后5年间,又有10余万人死于核辐射引起的各种病症…… 1945年8月9日,查尔斯·斯威尼驾驶B-29轰炸机,将第二枚原子弹“胖子”投在长崎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使用核武器,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使用核武器。 “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25米,直径1.52米,重约4.9吨,当量为2.2万吨TNT,在距地面503米的空中发生爆炸。尽管长崎市多山,原子弹爆炸造成的损害小一些,但也有4万余人直接死于“胖子”的爆炸。此外,城中60%-70%的建筑被夷为平地…… 第二枚原子弹爆炸后6天,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广岛受原子弹伤害而死亡的人数达24万,长崎的死亡人数也达到了13.5万。 (编辑:陈小茹) |
( 2007-11-16 第42期 ) |
【回页首】【打印】【关闭】 |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