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剑炜,隐形巨人的“中国芯”(世界顶级公司的老板们) |
本刊记者 张翼鹏 |
( 2007-03-16 第六期 ) | 【字号 大 小】【打印】【关闭】 |
又是一夜没睡。在北京嘉里中心28层的办公室里,他已经习惯了欧洲时间、北美时间和北京时间同时运转,脸上竟然毫无倦意。“今天是上海到南京的城际高速列车试车,时速提高到250公里/小时,随时会传来新情况。” 作为庞巴迪中国总裁,张剑炜已经“搭上”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超高速列车,其风驰电掣的速度令人瞩目。30年前,几乎是同样的时代“列车”推动着他,从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成为如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屈指可数的华人中国区总裁。 青藏铁路是最好的广告 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庞巴迪是个隐形的巨人。2006年青藏铁路等一系列里程碑项目的揭幕,才让人们看到了它的一鳞半爪。大家很惊讶,庞巴迪是干什么的?不是造飞机的吗? 其实,在世界500强的行列里,庞巴迪的航空业务继波音、空客之后名列第三,但是作为轨道交通制造商,却名列全球第一。“出生”在加拿大的庞巴迪,在铁路发达的北美家喻户晓,在欧洲轨道交通市场上的份额,同样处于第一位。但在中国,庞巴迪的显山露水是从2006年开始的。 先是6月,庞巴迪在广州地铁举行庆典,向中国轨道运营商交付第1000辆地铁车辆;再是7月,青藏铁路通车,361辆高原列车全部由庞巴迪制造,其豪华舒适配置和卓越性能超越了享誉世界的“欧洲之星”;随后,庞巴迪拿下了2008北京奥运工程和2010上海世博会项目,向北京机场提供无人驾驶的自动旅客捷运系统,中标上海地铁9号线项目,可谓亚洲最大的地铁订单。 这样的业绩让同为制造业巨头的竞争对手阿尔斯通、西门子等艳羡不已,但业内的评价却颇为服气:对庞巴迪来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因为他们有张剑炜。 张剑炜是庞巴迪的中国“芯”。 1998年他作为庞巴迪中国代表处的创办人从加拿大回到北京时,单枪匹马,连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在家里办公。8年后,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庞巴迪公司的重中之重,并以每年数10亿美元的业绩攀升。在外人眼中,张剑炜就像农夫一样,一锹一锹地在这片市场上精耕细作。熟读孙子兵法的他却说:“战略制胜,像青藏铁路这样的战略项目,就是我们最好的广告。” 若说张剑炜回国之初就看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战略性前景,那纯属瞎掰。“当时并不想回来。”张剑炜觉得,那样自己在国际职场上的经历就断线了。如果是西方人来,还能获得国际市场的经历,对他来说,这方面得不到积累。想当年,中国留学生出国可是披荆斩棘、费尽波折,上世纪80年代后才迈出国门的张剑炜,刚开始积累企业经验,正豪气冲天地想在国际江湖上闯荡闯荡,没想到又被公司送回来了。 “要是我自己主动回国,还有点高大形象,‘哎呀,赤子报国’,可是庞巴迪把我送回来,那算什么?就是一块‘夹心饼干’。外国人把你看作中国人,中国人认为你是假洋鬼子,怎么做事做人啊?”当初和公司说好只待两年的张剑炜,没想到在中国铁路飞速的齿轮上一转就下不来了。 “我是被时代催熟的”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至今仍然一口浓重乡音的山东汉子,从来没有猜对自己的人生路向,好像一切都是被别人推动的。而别人,是那趟看不见的时代列车。 1974年,17岁的张剑炜高中毕业就上山下乡,到山东东明县农村。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因为有文化,农活之余负责宣传,在农舍墙壁上用白石灰刷工笔正楷标语:大干快上……字好还不够,要快,他干脆甩开工具,“下手”干。挽起衣袖,就伸进石灰桶里搅拌,留下的烙印至今难褪:每年春秋,张剑炜的手掌都要一层层地蜕皮。难怪记者握手的时候,那种粗糙的感觉完全不像一位养尊处优的总裁。 “什么都干过。”翻开记忆中的老画片,张剑炜的兴奋打开就收不住了,绘声绘色,“种青年林、修青年路,动不动就万人大会师,天不亮就起来。一到晚上,拿个大喇叭,‘贫下中农同志们,毛主席教导我们——’”年轻,有使不完的劲;表现好,19岁就当上了公社干部。“当时干得热气腾腾,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情激动。” 高考刚刚恢复,张剑炜带头参加,只想着给年轻人做个表率,结果自己迈进了天津大学的校门,学内燃机,从此弃农从工。毕业后留校的张剑炜得到了一个留学机会,远赴加拿大,先后获得蒙特利尔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博士。 虽然硕士、博士名头很响,但一直待在象牙塔里的张剑炜有点“高知低能”,理论很透,对企业实践却摸不着头脑。每到企业案例分析,张剑炜就不说话了,因为说不出什么门道。他只有公社的行政经历和高校的教书经验,“愁死了”。 1995年,博士毕业,张剑炜进入庞巴迪成本分析部门实习,并参与项目管理。公司要开电话会议,他很惊讶:国际电话会议的成本这么高,要是项目不成功怎么办?“可以打入别的项目成本中啊,这是基本费用。当时我连这个都不懂。” 但这个踏实肯干能钻研的山东人显示出了自己的本事,从项目经理干起,到1998年被派驻中国时,他已经是庞巴迪运输(集团)副总裁。 每天都在踩跷跷板 刚回国,张剑炜参加上海的一个行业博览会,带去几个外国同事。展台上,中国客户一看到他的中国面孔,张嘴就招呼:“你过来,帮忙翻译。”外国同事一见,忙解释:“这是我们的副总裁啊!”张剑炜倒是“不见外”,既然懂,就翻译翻译吧。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桩两桩,而是经常发生。 “在这个位置上,很多人会质疑你,两边都是前沿阵地。”回国时,张剑炜对自己是“夹心饼干”的预料果然没错。 2001年,在北京申奥揭晓之前,张剑炜正准备回加拿大,临行前一个美国记者电话里采访了他。结果刚到加拿大下飞机,美国媒体就报道:如果北京申奥成功,庞巴迪将获得北京地铁的订单。当时加拿大的多伦多市是北京申奥的竞争对手,加拿大的媒体就说“庞巴迪副总裁是加拿大50万华人之一”。 几经转述,张剑炜受到了公司内外的误解。“事实上我根本没有说过这种话,我只是说,庞巴迪希望能参加北京地铁项目。” 每天都在这样的跷跷板上,张剑炜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虽然我是庞巴迪的代表,但我做的是双赢的事业。”对于庞巴迪而言,虽然总部设在加拿大,但在26个国家都有制造基地,张剑炜就像身处联合国,同事来自五大洲。作为加籍华人,在世界500强企业位居高层,也很为中国人长脸。 更重要的是,张剑炜懂得中国市场真正的需求。与其他跨国企业不同,庞巴迪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主动提出技术转让,而且是全面、系统地转让。“庞巴迪在世界上有什么就向合资企业转让什么;中国市场需要什么,不用要求就转让了。而且转让的技术是先进而成熟的,不把中国作为实验场。” 1998年庞巴迪就与中国最具实力的机车制造企业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厂共同投资,成立“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青藏铁路上运行的客车就在这个企业里生产。2006年,庞巴迪又把在全球销售最好的Q400型号支线飞机的机身放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全球就这一个生产点,没有附加任何市场条件。 自回到中国的第一天,张剑炜就把庞巴迪在中国的发展定位于两个字“战略”。这是一个容易导致务虚不务实的词,可张剑炜将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项目。 “我们关注中国铁路发展的战略性项目,比如青藏铁路就从1999年开始跟踪,一直到2005年才签约。中国目前有36个城市在计划建设地铁、轻轨等300多个轨道项目,我们都在跟踪。可能没有短期回报,只有长期回报,战略,相对来讲是远一点儿的事情。” 2005年6月,中国铁道部与庞巴迪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铁道部和外资企业签订如此协议,尚属首次。“看来你们的政府公关非常好?”“其实,与很多世界500强在华企业不同,我们没有任何专职人员负责政府关系,没有代理、顾问去当‘说客’,我本人就必须亲自做这些工作,没有中间人。”张剑炜说他用最笨的办法与政府沟通:诚实、承诺。 “讲到利益,就要双赢啊,双方都要妥协。譬如一个项目,中国客户看重这个因素,公司在乎那个方面,就彼此妥协一下。”而承诺真正的驱动力来自认知和理解。 很多外企的中方雇员会在中国人面前骂骂老外,在老外面前批评批评中国,寻找一种沟通的平衡。张剑炜最看不惯这一点,“这是大错特错。你应该起到的是沟通作用。比如在中国人面前解释外国公司行为,在外国同事面前摆出中国事实。这确实要冒风险,但是时间长了,别人知道你说的是实话。否则沟通的结果就会是距离越来越大。” “张先生是个怪人” 一不留神,办公室的窗户吹开一道缝,一阵冷风。“对不起呵,因为刚才抽烟,开了窗。”对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张剑炜,烟和咖啡是离不开身的嗜好。跟随他多年的公司员工,在某种程度上,仍然难以理解他:“完全是个工作狂,这么多年没有休假、没有周末。” 在庞巴迪中国区工作8年,张剑炜从未开除过一个员工。用他的家乡话说,对员工就像“护犊子”,有责任。“我要是生谁的气,一定要让他知道。”每天睡眠时间很少,因为手机24小时开着,随时有集团总部的任务和国内客户的咨询。“睡得少,醒来脑子里还是热的;睡过5个小时,就什么也不想干了。”他不过周末,但周末时尽量避免给同事打电话,除非特殊。“因为周末是私人时间,我不愿意打搅他们。”在公司内,只要会说汉语的员工,对他的称呼都是“张先生”,而不是“张总”。 庞巴迪在国内的业务已然庞大,但张剑炜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善于经营企业,却不善经营自己。当记者一再追问他的动力是什么?他干脆就说自己是个怪人,有点神经病。 “你看到青藏线客车设计的细致和独特,但最难的部分是乘客看不到的。我们做的一点一滴都事关人命,哪怕没有外界压力,都马虎不得。”张剑炜说庞巴迪很适合他,都是说得少做得多,即使在国外,庞巴迪的广告也很少见到。他的全家都回到了国内,因为中国市场依然魅力不减,“未来十年,中国仍然是世界轨道交通发展最主要的市场之一。” 张剑炜的“列车”还停不下来。
背景资料 庞巴迪公司创始于1943年,创始人庞巴迪最早发明了雪上交通工具——机动雪橇。如今,庞巴迪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创新交通运输解决方案供应商,作为全球财富500强企业,其生产范围覆盖支线飞机、公务喷气机以及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等,总部位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股票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 |
( 2007-03-16 第六期 ) |
【回页首】【打印】【关闭】 |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