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蒋介石 从出拳到被拳击
本刊特约撰稿 李辉
     ( 2007-01-01 第一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在远东,苏、日之间硝烟突起

   1936年1月24日,蒋介石成为《时代》封面上的人物。不过,这一次,他是一组人物中的一个,报道的背景是新年伊始在中、蒙边界上爆发的苏、日军事冲突,而参与者还有支持苏联的蒙古、支持日本的“满洲国”。

   于是,这一期的《时代》封面,用了这样一个简洁的概括:“东亚:苏维埃与帝国”;同时,封面图片中出现了几位人物:苏联的斯大林,日本的裕仁天皇,“满洲国”的溥仪,中国的蒋介石。

   《时代》一开始就描述了在远东爆发的苏、日冲突:

   落后的、表情死板的蒙古人,上个星期突然全副武装,装备上了最新式的战斗机。在东亚腹地的漫长战线上,他们被认为能将苏联的势力与日本帝国的军队隔开。战斗中,有上千蒙古步兵和日本装甲车参加……

   苏联一直不愿意还击。日本则对此早有观察。然而,上周,苏联的坦克突然投入反击。这一未曾宣布的战争,是在东西方每天都可能发生冲突的矛盾紧张中爆发的,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本周,蒙古人,他们的资助者苏联人,他们的仇敌日本人,都在这一突然爆发的重大事件中出现;卷入的国家有4个:日本、苏联、中国、“满洲国”,其实还有第五个:德国。(《时代》,1936年1月24日)

   苏联与日本终于发生了军事冲突。对于许多中国人,无论国民党或者共产党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消息。甚至可以说,从1931年开始,这一天,中国已经等待了4年多。

   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蒋介石、张学良等国民政府要员,另外包括许多知识分子,都希望国际组织和西方列强能出面干预日本的侵略行径。然而,中国很快就失望了。正在承受经济大萧条痛苦的西方各国,特别是新崛起的美国,无暇顾及远东的冲突。

   对日本侵吞中国东北并策划成立“满洲国”的做法,这些国家除进行口头谴责和采取“不承认主义”外,没有做更多的事情。苏联则走得更远——美国等国对“满洲国”至少还采取了“不承认主义”政策,并在口头上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而苏联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以及与日本在瓜分在华利益上的历史恩怨等原因,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与“满洲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苏联甚至还撇开中国国民政府,直接与“满洲国”谈判出售东北境内的中东铁路事宜。

   几年过去了,随着远东前线炮声响起,中、苏之间的一切不愉快,在1936年年初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则是苏联与“满洲国”、日本的关系近于冰点。苏、日军事冲突是否会发展为战争?德国在未来将扮演什么角色?现状的严峻与未来局势的扑朔迷离,无疑值得世界所有媒体去关注。

   国共关系从对抗到解冻

   “中国在哪里?”——《时代》1936年1月24日在报道苏、日军事冲突时,以这样的设问作为小标题,来叙述封面人物之一的蒋介石:

   在上周发生的所有战斗和危机中,中国在哪里?蒋委员长的作用在哪里?目前南京政府的首脑又是谁?

   几年来,蒋委员长一直在努力避免与日本或别的外敌对抗,而是继续派遣大量军队去全国各地与中国共产党作战。他取得了许多胜利,他的屠刀杀死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

   在莫斯科,人们从未忘记,是共产党的经费、共产党的军事顾问,以及共产党的鼓动宣传,帮助了蒋介石的崛起。没有他们,或许蒋介石不可能成为总司令,进而征服全中国。他随后反对共产党,抛弃他的非基督徒的原配夫人,与毕业于威斯理学院的一位美丽的、在《亚洲》杂志上发表诗文的中国姑娘结婚,他本人也皈依了美以美教派。(《时代》,1936年1月24日)

   当苏、日爆发军事冲突后,世界开始关注蒋介石是否会与苏联重归于好,其反共国策是否随之改变,但直到《时代》把蒋介石放在封面上的时候,外界还没有看到他的变化迹象:

   日本正在进行的一场战斗,也是针对共产主义的。这正是蒋介石委员长多年来所进行的战斗。在苏联军队与帝国军队、南京政府及蒋委员长之间,可以看到他们的事业依靠于右翼而非左翼。右翼的主要支持来自日本帝国。但不少日本人认为,在最近的突发事件中,若蒋委员长认为可以得到苏军的支援而进行战斗,那么他可能会彻底改变立场,从而拥抱布尔什维克主义。

   然而,上周,中国政府在日、俄之间的大战中并未发挥作用,委员长兼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已与东京派来的新外交使节进行了沟通,相信双方彼此都表示满意。具有中国式讽刺意味的是,一个高喊抗日口号的中国激进主义学生代表团,最近却受到了蒋委员长的怒斥:

   “你们既然说要打仗,那就参军去!”

   如果参加蒋的军队,这些学生最有可能被派去对付共产党,极少有机会去与日本帝国打仗。(《时代》,1936年1月24日)

   中国在哪里?——中国在“解冻”中。

   苏、日关系恶化,最终爆发军事冲突,的确为蒋介石提供了改变国策、避免重蹈汪精卫覆辙的可能。恰如《时代》上述报道中所提到的一些日本人的担心一样,蒋介石开始了重新拥抱“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秘密之旅。

   实际上,国共关系的“解冻”之举,是在1935年冬天开始的。在随后几个月内,两党之间一次又一次重要的会面、决策,出现在历史场景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与蒋介石委派至西北地区指挥“剿匪”的总指挥张学良,在延安的秘密会谈。此时,延安是张学良的指挥部所在地,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还在保安。周、张会谈的结果,是双方秘密和解。在国共关系缓缓“解冻”的过程中,历史天平开始向中国红色的西北倾斜。时间将证明,这是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倾斜。

   屈辱中的出拳

   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一直承受着日本造成的在军事、外交上的双重屈辱。这在世界目光里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1936年11月9日,当蒋介石在一年内再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时,中国承受的屈辱,是《时代》首先报道的内容:

   尽管中国的脸面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日本羞辱,蒋委员长也没有改变基督教式的左脸挨打后再把右脸送过去的政策。他甚至命令警察驱赶和逮捕成百上千在北平、上海、天津举行抗日游行的中国学生……在日方要求下,中国史学家也将反日内容从教科书中删除。(《时代》,1936年11月9日)

   不过,此时《时代》也看到了蒋介石在屈辱中的出拳,因此少有地以兴奋的笔调渲染中国在外交上对日本做出的反击——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它显然来得太迟,也显得远远不够:

   目前,有一个关于中国的消息,令世界观察家们兴趣浓厚地予以关注:中国终于挺起了脊梁,将对日本宣战。在过去6个月里,日本政府已做出明显姿态,以掩盖其咄咄逼人的好斗;而中国政府则开始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大胆。东京与南京均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从而封锁了远东的这一特大新闻。然而,到了上周,渐为人知的情况是,中国的行政院院长、委员长,这位最轻量级的拳击手,在他迎来五十大寿之际,为他的国家打出了重量级的一拳。这是中国聪明的出拳,可能会将对手击倒,从而结束南京政府近10年来一直奉行的忍受屈辱的政策。

   ……

   在东京,外务省、军部、贸易部之间一直不和。蒋委员长越是成功地统一中国、购买美国战斗机、悄悄地修筑战壕,日本战争机器获得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小。今年夏天,日本军界急于挑起新的战争,迫使外务省向南京派出大使川越。中国人十分厌恶他,仅仅几个月前,他还在天津任日本领事,四处搞干涉,公然鼓励日本人、朝鲜人搞走私。他宣称:“我发现我们有法律,把向日本走私货物视为犯罪,但我没有发现任何一项日本法律规定日本人或朝鲜人向中国走私货物是犯罪。”

   当川越大使气势汹汹地乘坐日本军舰抵达中国时,蒋介石离开了南京,前去争取南方的联合。这样一来,日本官员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大喊大叫:“不必废话!如果中国不满足我们的要求,日本将采取行动!”

   让日本大使吃惊的是,当他向中国外交部长张群将军提出要求时,遇到了相反的要求——受尽屈辱的中国,这些年从未提出过的要求。中国一种新的精神已经出现……更让日本感到难受和吃惊的是,独裁者蒋回到南京后,拒绝与日本大使谈判。他多次接见日本使节,而且非常客气,但他坚持必须由外交部长张群来处理外交政策和谈判。在哑剧一般的外交中,日本的脸被客客气气地抽打了。(《时代》,1936年11月9日)

   在外国媒体眼里,几年来,在日本人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的蒋介石和中国的外交官,这一次少见地表现出强硬态度,以特殊的冷落方式,开始了新的外交策略和风格。看惯了中国以往的屈辱,这无疑是令它们惊奇的变化。难怪《时代》把这称作“中国聪明的出拳”。

   从五十大寿到“西安事变”

   仅仅略有变化、主动出拳的蒋介石,被《时代》描述得似乎胸有成竹、前景一片光明。此时,1885年出生的蒋介石年满49岁,按照中国传统,也是庆贺五十大寿的时候。于是,在《时代》里,我们看到了在南京围绕他的五十寿庆而渲染的特殊气氛,并以“生日炸弹”为小标题,来突出祝寿与准备对日宣战的关系:

   在庆贺蒋院长五十大寿之际,南京举行了最具战争气氛的游行……如果战争可以用宣传画来宣布的话,中国上周就以到处悬挂的巨幅宣传画宣战了。在南京的宣传画上,蒋委员长登上长城之巅,手挥中正剑,指挥中国军队跟随他越过长城,向日本占领的“满洲国”挺进。独裁者的基督教生日蛋糕不是插着50支蜡烛,而是50架外国制造的最新式轰炸机。这是中国民众送给蒋介石的生日礼物——苦力捐铜钱;银行家捐银元;祝寿飞机基金募集到大量资金,政府希望能够用这笔钱再购买50架战斗机。南京还流传着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蒋秘密建造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毒气工厂。日本已经获悉此事。”(《时代》,1936年11月9日)

   从上面的引文看,这或许是蒋介石几年来最为得意的时刻。然而,无论如何他也没有料到,他的演讲余音未息,1个月后的12月12日,在屈辱中挣扎数年的少帅张学良“出拳”了——他在西安发动兵谏,把前来责怪他“剿匪”不力的蒋介石及其随行人员全部扣留。

   要说“出拳”,“西安事变”才是1936年中国真正重量级意义上的出拳。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1936年12月28日出版的《时代》,大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这一次,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日本裕仁天皇,而非“西安事变”的主角蒋介石和张学良。画面上,突出的是炮口冲天的大炮,在大炮下面走过的裕仁及其随从,显得格外不起眼。显然,《时代》强调的是虎视眈眈和黩武主义的日本,在更焦虑地关注着西安发生的一切,以及这可能引发的中国对日本的全面抗战。

   张学良石破天惊的出拳、兵谏真相、蒋的生死、中国局势前景……西安的一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中国将不再是过去的政治格局了。对抗多年的国共两党,终于公开和解,就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了谈判。

   1937年的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走来。

  

  

 
     ( 2007-01-01 第一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