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捍卫北京胡同的法国女人(神州老外)
本刊特约记者 宋 辰
     ( 2006-08-16 第十二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北京持续数天的闷热让人打蔫,透过工人体育馆旁咖啡店的玻璃窗,我看到一位蓝眼睛、高鼻梁、栗色头发的中年女士快步走进来。“老外”的长相,让我确定她就是华新民——身着亚麻衬衣、白色布裤子,足蹬一双搭扣绒布鞋,身体略微有些发福。这位中年女人,怎么看都像是邻家的阿姨。

  

   “最近还在为我们家院子的事忙活着。” 有着1/2法国血统和1/4波兰血统的华新民,满口京腔。这几年,华新民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老胡同,找到了所有四合院该拆不该拆的理由,提出了既能提高市民居住质量,又能妥善保存古城建筑风貌的建议。因此,许多北京人对这个法籍女人的名字耳熟能详。

  

   无法抹去的记忆

   1954年,华新民出生在东城区米市大街附近的无量大人胡同18-20号院(“文革”期间更名为“红星胡同”51、53、55号院,并一直沿用至今)。那是一座由她祖父华南圭亲自设计的带花园的宅子:平房,房顶铺着合瓦,墙上刻的是讲述三国演义故事的砖雕,外加一幢一层半高的中西合璧八角楼。

  

   华南圭生于江苏无锡,是中国近代建筑学先驱。1903年,他被公派到法国巴黎公共工程大学学习,成为该校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后来娶了一位法国籍波兰女子为妻。1910年学成回国后,担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

  

   “那个时候我爷爷想的就是怎么为中国人争气。” 华新民很自豪地说,“大家都知道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过奖,可是你知道吗,在那届博览会上获奖的还有我爷爷参与设计的一个铁路项目。那可是中国首次正式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啊!”

  

   华新民的父亲华揽洪生于北京,16岁即赴法国学习建筑,后来也娶了一位法国女子为妻。如今北京市儿童医院以及北京第一座商品楼华侨公寓的设计,都出自华揽洪之手。华揽洪同时也是著名的“北京城墙存废之争”的重要参与者之一。“父亲现在已经90多岁了,他生活在法国。”

  

   华新民的童年记忆充满了对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深深怀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蔡元培家住在东堂子胡同,朱启钤家住在赵堂子胡同,无量大人胡同9号住着梅兰芳,还有很多知名的医生、工程师、大学教授……街坊邻居互相串门儿成了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那时候人们写的日记可有意思了,都是‘某天,我到谁家做客’什么的。” 如今,已过知天命年龄的华新民,谈起祖辈们这些往事,脸上仍洋溢着孩童般的笑容。

  

   “我们家是个中西合璧的院子,树和花特别多,有芙蓉、枣树、桑树,还有喇叭花,大水缸。哥哥大我15岁,姐姐大我9岁,可是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的时候,从来没寂寞过”。“院子是个生机勃勃的地方:小虫子、小蜻蜓、小蚯蚓……院子能让你清晰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全职母亲变成胡同捍卫者

   华新民眷恋着北京,她对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

  

   “‘文革’是一场噩梦啊,当时离开中国的目的很单纯,就是想呼吸自由的空气,可以自由地说话。” 1976年4月,华新民乘上途径西伯利亚的火车,随同家人前往法国。

  

   上世纪80年代,华新民随丈夫在香港旅居数年,并在那里生了两个女儿,但她说自己太不适应香港的高楼大厦。90年代初,她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北京。“我丈夫在一家法国驻华公司工作,而我那时候是‘24小时母亲’,全身心都放在女儿身上。”

  

   就在华新民尽情地享受着北京的一切时,1997年,推土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她安宁的生活。“有一天我走到西单附近,突然发现劈柴胡同等一片胡同被拆了!那时我一下就懵了,后来听北京市规划委的父辈讲,北京要拆很多条胡同,我当时非常震惊啊!”

  

   人们总喜欢把华新民的行为与她的祖父、父亲联系起来,但华新民强调说自己保护四合院和胡同“纯粹是出于个人感情”。“我爱北京旧城区,我走到哪都感到亲切,走到哪都有记忆。小时候我到护城河里游泳,在胡同里打乒乓球,我每天到离家不远的史家胡同小学上学,旁边有盛芳胡同,那里住着我的同学,每天放学,我到她们家院子里溜冰,把面粉揉成面团做手工,剩下的自己吃,哈哈

   我太爱北京了!”华新民喜欢称自己为“老北京”。

   华新民找到北京市规划委,询问为什么要把四合院这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拆掉。规划委的人说,那你说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于是华新民就买了一张北京市详细地图,一块块撕下来,顶着烈日,骑着车在东城、西城胡同集中的地方,一条一条胡同、一个一个院子地察看。她用不同颜色标出该拆和不该拆的地方,跑了几个星期,抱了一大堆图样送了过去。“有结果吗?”我问。“没有结果。”华新民苦笑。

  

   华新民说她不甘心。这个蓝眼睛的“老北京”不停地找规划委,给北京市政府、国务院写信,她在信里表示自己的不解:为什么北京这个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古都,要拆掉这么多老院子呢?她还在信里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把北京的老院子作为奥运会的家庭旅社,不用再建那么多酒店,省下的钱则可以用于修缮老房子,“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还消除了‘后奥运问题’——奥运会后,那么多的旅馆谁住啊。”

  

   为了留住四合院,华新民和摄影师叶金中一起挨家挨户地敲门,给四合院拍照。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区的57条胡同112个院落,华新民全都抢在推土机前,用镜头记录下来。“一共200多幅完整的四合院照片,我把它们装订成册,送给了北京市政府,上面悲壮地注明:所有这些院落,都是即将被拆掉的”但是3年后,华新民还是看到这些院子倒在了推土机的铁爪下。

  

   2003年,华新民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举办了“留住四合院——北京之魂”摄影展,她希望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唤醒北京人关注四合院这一珍贵遗产的意识。

   把四合院当孩子,到处求情

   伴随着北京旧城改造的步伐,华新民每天都在为“留住四合院”而奔走呼号。

  

   孟端胡同45号,是让华新民最痛心的院子。2004年12月前,这个位于西城区月坛北桥东、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保存得相当好:5.5米高的北房,粗壮的房柁,垂花门和两侧绿色的走廊……“我一直在拼命为它求情,写信建议把45号院改成一家高级饭庄、酒店或俱乐部,希望像欧洲国家那样善用自己的一些文物建筑。在高楼林立、节奏紧张的金融街里,人们能到一所古典庭院里休息一下,多么惬意啊,可是我的话没有人听。”

  

   南小街新鲜胡同东面开始拆的时候,由于基层干部说要拆迁的都是危房,华新民就写出文字材料,并把一些好院子的照片拿给主管干部看,也录了一些居民的音,希望能留住好的院子,但是,除了几个院落外,绝大部分还是拆掉了。

  

   “我去过的那些院子就跟我的孩子一样了,所以,怎么能够忍受孩子被夺走这样的事呢?有时候看着院主人哭,我也跟着一起哭。”像察院胡同23号、美术馆后街22号……用华新民的话说,都是些“极美的院子”,“有很多的故事”。可是,这些院子还是永远地消失了。

   就在华新民为留住别人的院子四处奔走的时候,没想到“厄运”会降临到她自己头上。2005年2月的一天,华新民闻讯赶到自家的旧宅时,几个手拿镐头的民工正在拆房上的瓦。“怎么也不敢想象,我家的院子会被拆掉!8年来,我第一次以房主的身份站了出来。我忽然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拆毁’:每砸碎一块砖,每揪断一根木头,都像直接砸在我的心窝上一样难受。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户人家,爷爷建造的院子就这么没了,这不是金钱能够补偿的。”华新民显然有些激动。

   “拆迁现场成了我的战场”

   在保卫胡同的岁月里,华新民遇到了不少知音,这些人中有老北京,也有纯粹热爱北京文化的人,但是这些“胡同守卫者”引来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人居然说我们是吃饱了撑的!说我们都是因为自己住得很舒适,没事闲的。什么混账话啊!”华新民提高了声调,眼神里充满愤怒,“我们不是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优越,才说北京的旧四合院珍贵,我们只是出于最基本的责任感。”

   对于华新民来说,每一座院落的拆迁现场就是她的“战场”,她几乎每天都出没在即将消失的胡同深处,以至于那些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大妈大爷都认识她,只要见到她,都会请她进屋,让她看看自己的房子能不能被保护下来。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华新民的战果廖廖可数。“北京是一座非常动人的城市,很多中国人没有想到,在世界上,许多外国人都在说,北京是地球上最美的城市。如果老建筑还在,都立在那儿,我们走到那里,就会想起过去发生的事情,能触景生情。可现在,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四合院所剩无几,景都没了,哪来的情呢?”

  

   华新民望着远方,“失去了四合院,北京就失去了特色,我不能看着北京成为一座平庸的城市。”在华新民眼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灵魂。“如果有一天四合院不复存在,你还留在北京吗?”记者问。“如果真是那样,也许不仅仅是我,所有背井离乡的老北京,都不愿意回来了。”华新民含着眼泪,哽咽了。

  

   临别的时候,华新民说自己太伤心了,“有历史的国家,别人是羡慕你的。四合院是西周就存在的建筑,可现在每天都在拆。建筑没有了,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没有了。现在,是这座城市无助,不是我无助。我没有权力,所以我只能再去呼吁一下,但感觉是那样有气无力。”

  

   有人说,如果北京的胡同能够多保住一些,应该给华新民立块“功德碑”,而华新民从来没有想这么多,为了胡同,她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时间赛跑

   (编辑:刘 畅 美编:张健伟)

 
     ( 2006-08-16 第十二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