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一个中国农民与印度总统的奇缘
本刊记者 钱峰
     ( 2006-08-16 第十二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外国记者采访印度政要不易,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记者常驻印度4年多,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别说是总统、总理或部长,就连采访司局级官员都不容易。层层审批将绝大多数采访申请拒之门外,选举政治的需要使政要们更青睐本国媒体。不过,一次奇遇,使记者有机会走进戒备森严的印度总统府,与卡拉姆总统有了一次“不可思议”的对话。

   南京来的总统贵客

   奇遇出现于2004年2月6日下午。当时,记者正在参观印度国防展览会。忽然,中国驻印度使馆的官员打来电话,让记者赶快告知车号,以便当晚去总统府。“晚上开车进总统府?干什么?”记者感到莫名其妙。记者从未进过印度总统府,只在总统府广场进行过几次官方安排的采访。所以,刚听说要进总统府时,记者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完使馆官员的介绍,记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使馆方面要让记者陪同一位从国内来的神秘年轻人,当晚与卡拉姆总统见面。

   这名神秘客叫李龙祥,是来自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农民,当时在某公司做保洁工作。2000年元旦,他许下了千禧年的愿望:祝愿世界和平!那一刻,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自己的愿望传递给各国政要。李龙祥只有高中文化,英文水平一般,也不知道外国政要的联系方法。而且,那些日理万机的政要们会翻看一个普通中国青年的信吗?不过,小李还是想办法查到了德国总理施罗德的联系方式

   没过多久,他还真收到了有施罗德亲笔签名的照片。

   此后,李龙祥一发不可收,寄出了500多封表达和平愿望的信函。没过多久,他就相继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印度总统卡拉姆等62个国家政要的75封回信。其中,印度总统卡拉姆还热情地邀请小李“到印度做客”。卡拉姆承诺,如果小李能来印度,他将在新德里予以接见。

   从未坐过飞机的李龙祥决定到印度走一遭。在南京江宁区红十字会等一些热心单位和个人的资助下,他顺利地踏上了从上海飞往新德里的航班。行前,在印度驻上海总领馆办理签证时,签证官问小李有无邀请信。小李拿出卡拉姆总统的亲笔书函,签证官惊得睁大了眼睛,二话没说,便迅速为小李办了签证。

   抵达新德里后,举目无亲的李龙祥找到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使馆外交官们无不惊讶于他的奇特经历。他们知道,卡拉姆就任总统以来,只向一个中国人——胡锦涛主席,正式发出过访印邀请!在使馆帮助下,小李联系上了卡拉姆总统的秘书。对方在电话中让他等消息。不过,李龙祥还是一个人跑到了总统府,把随身带来的一幅云锦、一幅印有“世界和平万岁”烫金字样的金箔画以及《为江宁喝彩》邮册和《马踏飞燕》明信片册先送了过去。不久,总统秘书回复,总统希望6日当晚在总统府会见李龙祥,有一位朋友陪同也可以。由于本刊记者在印度时间较长,熟悉当地情况,使馆领导决定由我作为小李的“朋友”,陪他前去总统府。

   传奇的“导弹之父”

   实际上,记者当天上午采访一个研讨会时,才刚刚见过卡拉姆总统。会上,他给所有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抛开讲话稿,拿着激光演示笔,不时指着显示屏上的一串串图表、一组组数据,口若悬河地分析印度人口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尽管记者的座位与卡拉姆近在咫尺,但只能作为听众,无法与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总统进行交流。当时绝对想不到,晚上就能和他面对面了。

   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1931年10月出生于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出任总统的科学家,也是印度军事现代化的元勋。他从一个普通穆斯林家庭的孩子成长为举国尊敬的“导弹之父”,并最终成为“第一公民”,是印度国民心中的传奇人物。

   1962年,31岁的卡拉姆从马德拉斯(现改名为金奈)技术学院获得航空技术博士学位。1982年,他推动实施了印度军事史上最为雄心勃勃的“导弹综合发展计划”,主持研制一系列印度国产导弹。1998年5月,卡拉姆又主持实施了震惊世界的5次核试验,使印度拥有了核武器。虽说此举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在印度国内如潮的赞誉和欢呼声中,卡拉姆的科研事业达到了巅峰。

   衣着随意、一头银色卷发的卡拉姆现年已75岁,但至今仍孑然一身,从未有过女友。他多次戏言“只跟导弹结了婚”。他的亲朋好友也曾开玩笑说,卡拉姆似乎不需要爱情,因为他脑子里只有导弹;没准儿他结了婚,印度国防现代化建设可能达不到现在一半的成就。

   2001年11月退休后,卡拉姆开始致力于推广由他命名的“千年任务2020”计划,希望通过普及科技,使印度在2020年成为一个繁荣、发达的世界强国。2002年7月,他宣誓就任印度第十二届总统。由于印度实行议会内阁制,大权全部掌握在以总理为首的内阁手中,总统虽是“第一公民”,但更多的只是国家团结的象征。就任后,卡拉姆为宣传科技兴国的理想,足迹遍布印度全国,在城市、乡村甚至偏远的山区,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卡拉姆还是多项印度记录和世界记录的保持者。今年6月,他乘坐印度空军的苏-30MK战斗机,以超音速飞行约半个小时,不仅成为首个乘坐超音速战斗机的印度总统,也成为这种战斗机接待过的最年长的乘客。此外,他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在潜艇中体验海底旅程的总统,还是世界上第一位在海拔6400米高度检阅部队的总统。

   虽贵为总统,但卡拉姆的生活相当简朴,甚至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多位接近印度高层的当地朋友告诉过本刊记者,自卡拉姆进入总统府后,一直坚持一日三餐自己付账。每次在总统府接待民间客人时,还自己掏钱付客人的酒水账。起初大家都蒙在鼓里,后来消息慢慢传开了。到后来,所有到总统府做客的人,都坚持只喝水或者可乐,以便为总统省点钱。

   紧张刺激的“见面礼”

   晚7时30分左右,记者驱车赶到中国驻印度使馆,与等待多时的李龙祥会合。小李个头中等,举止腼腆,西装笔挺。总统府离使馆很近,记者很快轻车熟路地来到了门口。夜色中的总统府门可罗雀,除了荷枪实弹的哨兵和巨大的探照灯外,方圆数百米内见不到一个人、一辆车。

   一见到我们开车过来,哨兵们全部围了上来,有的甚至把肩上的枪都卸了下来。小李一看,赶快摇下车窗,用英语说:“我是李龙祥!我是李龙祥!”可哨兵们哪里知道他的名字。记者不慌不忙地说明来意,一个领头的哨兵这才返回岗亭,拿出一个登记本,反复验证我们的证件及车牌,又用对讲机联络核实,最后才打开总统府大门。这还不算完!刚进大门不到300米,就有至少两个便衣从黑漆漆的树丛里闪到车边,再次拦车检验。

   “没关系!他们在例行公事。”在礼仪官的指引下,记者一边走一边讲故事安慰紧张的小李。不久前,曾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一名失业的印度青年男子居然潜入总统府,大摇大摆地走到总统面前,要求给他介绍一份工作。从此,总统府的安保工作更加严密。

   经过电子安检后,我们继续像走迷宫似的,踏着长长的红地毯前行。经过最后一道关卡时,我们被要求寄存手机、照相机等随身物品。之后总算来到了富丽堂皇的总统会客室。一位身着戎装的军官彬彬有礼地告知,总统现在很忙,稍后才能接见我们。

   这时,坐在沙发上的小李,神态轻松了不少,显得格外兴奋,从餐具上的印度国徽,到奶茶怎么喝,所有看到的都问个一清二楚,而且全部记了下来。他说,如果现在不记下每个细节,回去后跟亲友说不清。他小声说,见到卡拉姆总统后,他准备做的事是:第一,倡导和平;第二,展示中国,介绍家乡。他还掏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英文讲话稿——为了此行圆满,他早就开始苦读英语了。

   总统身边放着“导弹”

   大约晚9时许,在侍卫副官的带领下,记者和小李走进了总统办公室。办公室简洁雅致,墙上挂满了印度各地的手工画卷,面积比想象的小很多,大约40平米左右。最让人惊讶的是,书柜里、桌子上,除了书之外,放了大大小小许多导弹模型,其中就有著名的“大地”短程导弹和“烈火”中程导弹。

   我们进去后,卡拉姆起身伸手,热情地问好:“欢迎你们来总统府做客!”之后,他面带笑容,听我们自我介绍。当记者表明身份后,卡拉姆惊讶地“哦”了一声,半开玩笑地说:“你不是要采访我吧?”记者顺势套起了近乎:“总统先生,其实今天上午我们就见过面了。我当时还想向您问问题呢!没想到今晚又见到您了!”卡拉姆高兴地说:“那么应该祝贺你了!”想到不应“喧宾夺主”,记者开始给小李当起了翻译。

   小李念着自己的讲稿,向卡拉姆介绍家乡和自己的理想。可能是由于小李发音不准,卡拉姆有时露出疑惑的神情。每到此时,记者就赶快帮着解释一下。“哦,安南秘书长也给你回信了?”卡拉姆高兴地插话说。“中山陵”、“夫子庙”

   当小李介绍南京的时候,卡拉姆还饶有兴致地用夹生的中文重复起来。当小李讲到希望永远没有战争,世界和平安宁的时候,卡拉姆神情肃穆地赞同道:“世界应该和平,人类应该让战争走开!”小李最后邀请卡拉姆访华时去看一看他的家乡,卡拉姆频频点头:“好主意!”

   机会实在难得。记者赶紧抽空发问。“为什么您身边放着这么多导弹模型?”卡拉姆高兴地回答:“这些都是我们独立研制的导弹,是国家科技水平的代表,我也有幸为此尽了力。”“不少中国读者对您的传奇经历十分感兴趣——”记者的问题还没问完,卡拉姆就微笑着插话:“是不是因为导弹啊?”“也许是,但我今天上午发现,您关心的不止是导弹,还有印度整个国家的发展。”记者说。卡拉姆赞同地说:“你说得很对,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表现在导弹水平上??中国和印度都是伟大的国家,希望两国关系能够沿着现在的发展势头进一步向前推进,这肯定能够造福两国人民!”

   会见时间持续了20多分钟,不仅记者的笔在一直沙沙地记录着,总统府一位秘书也坐在沙发旁,奋笔疾书。最后,卡拉姆总统送给小李一本自著的《火与翼》,并在签名旁边郑重写下了李龙祥的名字,为小李祝福。

  

 
     ( 2006-08-16 第十二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