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打造“中国通”
本刊记者 李文云 发自美国
     ( 2006-08-16 第十二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校长罗伯特·博基诺教授

   著名物理学家。

   1963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工作,曾任多伦多大学校长。 2004年9月出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9任校长。

   高棣民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国际区域学院副院长,“促进中国研究计划”项目主任,东亚及中国研究专家。1979年作为美国第一批留学生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中文,为期一年;先后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地区研究硕士学位和社会学博士学位。

   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打造“中国通”

   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有钱人家的好学生上斯坦福,没钱人家的好学生上伯克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激进的两所大学之一(另一所为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数百年间,有18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现任职教员中,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69位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伯克利分校究竟怎样培养出那么多优秀人才,又具备哪些独特的培养方式?在它的教育计划中,中国处于怎样的位置?前不久,记者来到景色优美的伯克利,拜访了该校两位“特殊”的人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罗伯特·博基诺教授和该校中国问题专家、“促进中国研究计划”项目主任高棣民博士。

   伯克利不在乎学生家庭背景

   记者:伯克利的校园文化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很有名气,据说60年代的嬉皮文化、反越战运动、东方神秘主义文化、回归自然文化都起源于这里。您认为伯克利校园文化的特色是什么?

   罗伯特:到过伯克利的人,都会对伯克利的校园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它与其他的世界著名大学,如耶鲁、麻省理工或牛津等都不一样,主要的不同在于学生层面。目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是贫困大学生比例最大的美国一流大学。伯克利的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对社会事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很大影响,使伯克利校园形成了不看重家庭背景的平等主义氛围。这些家庭背景并不优越的学生,很多都是非常具有天才气质、非常勤奋的。

   记者:您说他们与耶鲁、牛津大学的学生不同,为什么?您认为伯克利人有哪些共同特征?

   罗伯特:我常说,有三个词是伯克利人共享的特征:第一是“引领”,这是指我们的学生、教师都有很强的“引领”意识;第二是“包容”,在伯克利,每一个人都具有包容精神;第三是“联系”,所有在伯克利校园工作的人,大家都团结一致、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与校外社会也紧密相连,尊重他人的工作,尊重他人的个性,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奋斗。

   和斯坦福打了个平手

   记者:在北加州这个不大的范围内,还有一所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您感觉到竞争了吗?

   罗伯特:我们与斯坦福既存在着竞争关系,同时也保持着很好的学术交流。据我所知,在本地区,有不少家庭都是把一个孩子送进伯克利,另一个送进斯坦福;还有的两口子,一个在伯克利任教,一个在斯坦福任教,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实际上在本地区,我们和斯坦福打了个平手。

   记者:伯克利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有哪些措施?

   罗伯特:在我的任期内,想方设法吸引国际生源,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吸引本科国际学生。在研究生方面,伯克利在资金方面面临挑战。我们将努力想办法多招收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家的学生,当然首先是把全美各地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吸引过来。应当指出的是,伯克利的中国研究学科非常出色,有一流的东亚文化语言研究学院,和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那里丰富的馆藏很多来自华人的捐赠。

  

   记者:您现在又当校长又当教授,还要上一些课,作为物理学家和作为校长需要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您感觉压力大吗?

  

   罗伯特:我目前没有给学生上固定的大课,只是作一些个别授课。我发现在做物理学家和做校长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共同点,那就是都要力图发现事物的真实性。当校长就意味着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要管很多事务,要处理很复杂的关系,有些事虽然并非绝对重要,但一定要校长亲自过问。这是一项很有意思、很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大力培养“中国通”

   记者:伯克利新成立了“促进中国研究计划”项目,据了解它是一个要培养“中国通”的机构,很多人称高棣民先生您就是“中国通”,作为此项目的负责人,能谈谈贵校为什么要开展这个项目吗?

   高棣民:伯克利的“中国通”不够用了!现在中国变化太快,校方一直感觉伯克利的“中国通”不够多。

   记者:听说您在担任伯克利国际区域学院副院长时,就在筹备成立一个新的中国研究机构?

  

   高棣民:是的,从去年7月开始,我们就在伯克利广泛动员,从全校的所有院、系一共找到对中国发展非常关注的70多位教师和200多位研究生。这些师生来自不同的领域,当中有些人也曾在中国上过学或工作过。此外,这个新项目还在整个旧金山湾地区聘请了20多位顾问。

   记者:“促进中国研究计划”将开展哪些活动和项目?

   高棣民:计划中和正在进行的活动和项目范围很广,已经立项的有:中国农村能源、中国艾滋病研究、中国劳动力研究、中国学者协会、伯克利舞台表演系列、中国法律研究会、中国数字时代、中国环境计划等等。

   整个加州流行“中国热”

   记者:我听说现在整个加州大学形成了一股“中国热”?

   高棣民:是的(高先生笑了笑)伯克利也正在“趁热打铁”。我现在几乎每周都要接待一两个中国代表团,中方也很欢迎伯克利派人到中国去从事研究或学习。

   记者:看来伯克利在对中国的研究方面有优势?

   高棣民:是的,我们有这方面的优势。伯克利的亚裔社区现正在迅速成长,伯克利与环太平洋地区的历史渊源,伯克利所拥有的顶级图书馆、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和师资,都使得伯克利在与中国对话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我看来,伯克利有可能、也有责任,成为全面研究中国的中心。

   记者:伯克利面临着哪些挑战?

   高棣民:钱,我们很穷。伯克利是公立大学,很缺钱。今年3月我在北京与中国的伯克利校友见面时,也对他们讲了同样的话,当时就有不少中国校友表示愿意资助中国学生、学者到伯克利参加交流项目。

   (编辑:刘畅 美编:苑立荣)

 
     ( 2006-08-16 第十二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