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本刊专访“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创始人
胡润在中国的发家秘密
本刊特约撰稿 周凯
     ( 2006-05-05 第5期 ) 【字号 】【打印】【关闭

  凭借“中国富豪榜”发迹的英国人

   今年是胡润的本命年。这个36岁的英国人没有系红腰带, 但他在中国却活得越来越滋润。胡润这些天正在忙着筹备今年11月底举办的“国际奢华旅游展”, 他已不单单忙“富豪榜”了。

   从1999年开始, 这个出生在卢森堡的英国人就和中国的富豪们较上了劲。不管东家怎么变, 胡润“折腾”富豪的原则不变, 这让全中国的富豪“爱恨交加”。他的“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上最初仅19人, 现在扩展到400多人,还衍生出了“强势榜”、“能源富豪榜”、“零售富豪榜”、“IT 富豪榜”、“金融富豪榜”, 还有已经排了3年的“慈善榜”。如今, 胡润甚至比那些上榜的富豪们还要知名。

   凭借这些年做富豪榜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 胡润开始涉足商业活动, 包括慈善晚宴、名流晚宴、企业家峰会、商界领袖晚宴、财富品质论坛等。这些活动, 已经成为胡润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然, 还有他的“胡润财富”系列丛书。

   从一个普通的“外国白领”, 到一个国人皆知的“名人”, 胡润的经历看似神奇, 但回顾他的“创富历程”, 似乎又是水到渠成: 先利用“富豪”吸引公众的眼球, 赢得巨大的名声, 再凭借名气进行商业运作。他就像是一个“空手道”高手, 在世界与中国的交相辉映中, 握住了中间的“焦点”——一张从“业余、粗糙”起步的中国富人排名的榜单。

   不过, 在外人看来, 这个来自英国的年轻人能够和中国的富豪们对话,似乎更多的是运气。事实真是如此? 胡润曾经总结过自己“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一点战略眼光, 有一点胆子, 有一点说服能力, 有一点执著, 有一点运气。

   原本只想把上海当跳板

   目前, 多数知道胡润的中国人只了解他来中国后的情况, 而对他之前的故事知之甚少。在接受本刊专访时, 胡润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做了一辈子的会计事务工作, 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他说, 他的家族也曾有辉煌的历史, 不过那要追溯到1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我们家族是做房地产的, 非常有钱。”向记者说这些话时, 他的眼神中透出了一些激动。不过他并没有得意忘形, 这与他的性格有关。在父母亲眼里, 胡润从小就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孩子。胡润自己也说:“在我的印象中, 父母没有因为什么事情批评过我。”他记忆中唯一的一次“冒险”行动也是由父亲一手策划的。

   在胡润16岁那年, 父亲觉得是时候让他出去闯荡一下了, 于是“命令”胡润一个人去葡萄牙呆上两个星期。可在临行前, 看着文静的儿子,父亲又忍不住塞了些钱和一张纸条给他, 纸条上面写满了葡萄牙那边朋友的住址和电话号码。

   高中毕业时, 胡润遭遇了生平第一个“一点运气”。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去日本学习一年的名额, 由于奖学金数额很高, 又要求申请者能够“代表学校的形象”, 大家都认为申请的难度非常大。胡润壮着胆子将自己的申请书递交上去, 没想到学校很快就通知他参加面试。最终的结果简单得让胡润难以相信——只有他一个人申请奖学金。1988年, 一句日文都听不懂的胡润,“一个人背上行囊, 兴高采烈地去了日本”。

   胡润对汉字情有独钟, 他告诉记者,“男人的‘男’, 拆开就是‘田’和‘力’, 非常有意思”。这竟成了胡润在英国杜伦大学读书时,选择 “中文系”的主要原因。1990年, 胡润到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了一年。不过,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1993年, 胡润去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世界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 初衷只是“希望有一份好的工作”。当时他的计划是先在外国奋斗两年, 然后根据安达信的内部规则, 通过平调的方式“衣锦还乡”回英国。于是, 拥有中文优势的胡润被派到了上海。

   父亲一句话促成命运转折

   胡润说, 在安达信,“大家疯狂地工作, 疯狂玩耍, 你有机会和这个行业中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 世界上最聪明的公司可能就是你的客户。这个公司报酬很好, 培训机会也很棒”。然而,看着一些朋友在欧洲各国接连创业成功,27岁的胡润潜意识里开始琢磨重振家族曾经的辉煌。他很快就厌烦了这种高收入的“疯狂工作”。但此时, 他并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

   胡润每周都会跟远在英国的家人打个电话。1997年底, 父亲的一次电话“点拨”成了胡润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当他苦恼地说自己在上海滩“混不出名堂”时, 父亲提醒了他:“你有没有搞明白,在中国, 在上海, 你是谁?”从那一刻起, 胡润知道, 凭自己现在的处境, 只有出名, 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 他才有机会“混出个名堂”。于是, 他开始寻找成名的机会。

   胡润第一次来中国是1990年。1997年,他来上海工作时很惊讶地发现, 中国的变化是如此的巨大。他每次回英国, 遍布欧洲各地的朋友也总在询问同样一个问题: 在短短的时间内,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中国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胡润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脉搏, 并开始关注中国“最先富起来”的那群人。于是, 一个胡润自认为很不错的主意诞生了。他说:“很多国家都有本国富豪排行榜的榜单, 而中国没有。我打算做这件事情。”

   这个突发的灵感让胡润兴奋不已。他找来两个朋友, 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的编排工作。第一张排行榜的“诞生”更像是一件体力活: 胡润和朋友通过大量的剪报和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收集资料, 再利用上市公司股票反映的资产情况综合对比,从中寻找中国最有钱的人。经过几个月的折腾,1999年, 胡润拿出了一份仅有19人的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

   排行榜是搞成了, 但自己该怎样靠它成名呢? 胡润明白, 自己必须“攀高枝”——他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传播途径。很快, 他锁定了3家世界闻名的商业杂志——《福布斯》、《商业周刊》和《财富》。胡润费尽千辛万苦, 查到了这些杂志的联系方式和总编的名字,然后忐忑不安地将这份19人名单传真过去。“第二天,《福布斯》就给了我答复——很有兴趣!”胡润狂喜不已。他明白, 自己的决策是对的, 世界果真在关注中国。他意识到自己获得了一次走向成功的机会。尽管这张排行榜只是用英文介绍给欧美人, 在中国 “几乎没有影响”, 他却被具有85 年历史、全球订户达到115万的《福布斯》所承认。

   2000年, 早就有意打开中国市场的《福布斯》主动找到胡润, 特邀他与《福布斯》杂志的全球副总编辑霍洛威等人合作完成 “中国50人财富人物排行榜”。胡润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的名片也印上了“福布斯中国地区首席调研员”。

   在英文版排行榜发布的同时, 胡润将榜单翻译成中文, 投给了中国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榜单一经发表, 中国其他媒体纷纷热炒。一时间,“先富起来”的人突然曝光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那些数以亿计的财富数字, 犹如雷电般击中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神经。人们突然看清楚了: 不少与自己身体结构并无二致的人, 正在以无法想象的速度积累财富。那年,“富人们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成了中国社会最激烈的发问。而英国人胡润却因为这个榜单名利双收。

   寻找富豪之路

   有了强大的“后台”支持, 胡润开始了他的“寻找富豪之路”。2001年,胡润辞去安达信的工作。他将富豪榜的上榜人数扩充到了100人, 而从这一年开始, 胡润在中国展开的富豪调查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礼遇”。2003年初, 胡润结束与《福布斯》的“姻缘”, 开始同国际著名传媒集团“欧洲货币机构投资”合作。

   2003年7月, 胡润组织了中国货币企业家峰会, 英国首相托尼. 布莱尔亲自参会并发表了演讲,更多的参会者则是中国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 搜狐CEO张朝阳, 万科集团总裁王石,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 而英国方面则包括渣打银行董事长、葛兰素史克国际医药集团董事局主席、劳斯莱斯公司总裁等。让人惊羡不已的是, 这个只有一天的峰会获得了6家全球知名赞助商的鼎力支持。胡润也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他可以和富豪榜上的很多富豪直接对话,也可以吸引来不少顶级品牌的赞助, 甚至还被列为上海“慈善之星”的候选人。

   胡润认为, 外国人的身份让他更容易在调研中得到中国富豪们的信任——他们认为, 这个外国人所做的一切, 的确只是一个单纯的调查?记者注意到, 当胡润在介绍他的生意经时, 像很多中国企业家一样站在理论高度, 告诉人们他的排行榜是如何增强社会对于企业家行业的了解的, 是如何启发个人商业精神的, 是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企业家的?虽然他并不贫嘴, 但流利的中文给他加分不少。

   而对于他的家庭, 胡润一直很少向媒体谈起。不过, 他告诉记者, 他太太又给她生了个小女儿。谈到女儿, 一脸幸福的胡润说:“本来我娶进来的是一个女人, 结果是收获了3个女人, 你说我多赚啊。”

   (责任编辑: 王萍)

  

 
     ( 2006-05-05 第5期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