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抱拳,不握手 2022年12月23日

  握手,全球通用礼仪。然而在疫情之下,人们现在很少握手了。在最近举办的20国集团巴厘岛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见面也只是以碰拳或顶肘致意。

  

  据说握手源于西方,由来已久,追溯起来还有故事——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撒缦以色三世的宝座上,就刻有握手图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出现与握手相关的情节。因为握手会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所以此举被视为向对方释放尊重与善意。即使是交战双方的战将,一旦“握手”,也便表示“言和”。所谓“化干戈为玉帛”,不是大大的好事吗?

  

  然而在民间,握手之内涵,却无比丰富。紧握、松握、摇晃着握、只捏两个指头之握、先出手握、后出手握、男女之握、亲疏之握、长幼之握、上下级之握……其中认真与敷衍、矜持与鲁莽、含情脉脉与虚与委蛇、久久不愿释手与恨不得立马抽手而去,种种显而易见的和微妙隐晦的表达,是十分讲究的。手乃是重要的感觉器官,能发出肢体语言,甚至能分辨事物的性质。它更是重要的反应器、行动诱发器。所以有的时候,看似美好的握手,也颇令人不快。尤其是台下使绊子,台面上握手,那会是什么感觉?

  

  所以,握手虽然世界通行历久,却不见得是最文明的礼仪,有时甚至令人难堪和厌恶。

  

  尚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人之手,日常劳作、取物,自身姿势转换扶持,哪里都碰,最容易接触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病毒。疫情期间为什么强调“勤洗手”“不握手”?就因为它容易脏,容易把细菌病毒传染给自身和他人。

  

  那么,有没有一种形式与握手相当,却能比握手更加清洁、更加文明的方式,用来表情达意呢?有,就是咱们国人的“抱拳”。

  

  “抱拳”是一种相见礼,据说有3000多年历史,是以左手抱右手,松紧适度,双臂成圆,于胸前微微摆动,上下晃也叫“拱手”或“作揖”。双手屈指抱拳表示不骄不躁,不以“老大”自居,拇指微微指向自身,表示约束自己。《论语·微子》记载,“子路拱而立”,是说子路站着行抱拳礼。抱拳礼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众,对一和对众,均显彬彬有礼。其中“一对一”,于不同对象可分别表示仰慕、谦卑、友善、同好,甚至俏皮。如与对方不和,那拳也没必要抱了。“一对众”,就是颔首,微笑,抱拳大幅左右平行摆动,眼光随之,妥妥的君子范儿。

  

  如此看来,比诸握手、碰拳、触肘,抱拳是不是更加文明,更加清雅?

  

  疫情期间,请多抱拳。

  

  不过就算没有疫情,在这个普遍宣誓“不侵略、不再战”的时代,也是没有必要以“握手”表明“我手里没有剑”这意思的。但愿往后的国际会议,人人只施以文质彬彬的抱拳礼,那该是多么和谐、多么温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