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
图2 |
民国初年,中国的产业工人数量得到发展壮大。其中有两个契机和推动因素,一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众多工商业者怀着“破坏告成,建设伊始”的心情致力于振兴实业的活动。有一张漫画叫《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画上孙中山手托铁路,黄兴在火车头上高举民国大旗,疾驰向前。火车上满载金银铜铁锡煤等种种矿物,反映的就是去职后的革命元勋孙中山提出“造路救国”计划,积极投身实业的场景。虽然民族资产阶级渴望的建设投资、整顿币制和裁撤厘金等均未能实行,中国实业发展的大环境还比较恶劣,但新政权的成立对民
族工商业还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殖民者无暇东顾,甚至对中国的商品还有所需求,中国民族工商业趁机得到发展,进入所谓的“黄金时代”。正是在此期间,中国产业工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总数已达200万人以上。
中国工人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就显示出强大的力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下一度转入低潮,但从6月5日起,中国经济中心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蔓延全国。漫画《各埠商家爱国热,闭门休息似过年》反映的就是商人罢市的情形,而《工、学、商打倒曹、陆、章》则显示的是五四运动扩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迫使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位亲日派官僚。
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它同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且,由于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更具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强大力量,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进行组织工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由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基础。(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注:图1作者佚名,选自《时事画报》,1912年9月27日。图2作者沈泊尘,选自《老漫画(第1辑)》,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