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夏,大雨连下20多天,黄河暴涨,终于决堤。历史上,黄河在2000多年间决堤1590多次,其中重要的改道就达二三十次。可见,这回决堤并非罕遇。奔腾的黄河水倾泻而出,淹没了
河南、山东、安徽等地10多个州县,百万亩良田被毁,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饥饿和瘟疫接踵而来。黄泛不断北移,直逼南北经济大动脉——大运河,危及漕运和盐场。
至正十一年(1351年),时任宰相脱脱下定决心,力排众议,委任都漕运使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负责治理黄河。四月,朝廷征发汴梁、大名等13路15万民夫作为河工,连同2万士兵,在贾鲁率领下,分成两处,一处去白茅堵河堤决口,一处去豫鲁交界处的黄陵岗开河分流黄河水。这边堵,那边疏,试图让黄河重回故道。这就是著名的“贾鲁治河”。
贾鲁因治河而名垂青史。他平息了水患,还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为了纪念他,相关河流被称为“贾鲁河”。但贾鲁河其实并非贾鲁开凿的那条,而是明弘治年间都御史刘大夏等人所开,清代乾隆、嘉庆以前一直是南北漕运干线。
事实上,元代虽然自忽必烈时代起就由郭守敬主持开通了大运河,可由于种种原因,南粮北运的主力始终不是内河运输,而是更多地依赖海运。直到明初,经数十万漕运军队努力,元代的大运河终于形成了运输能力。特别是永乐年间,朝野水利学家宋礼、白英合力建起南旺枢纽,重新改造大运河,南北向运输体系顺畅起来。北方商品顺利下江南,而江浙商品则行销京、津、临清等地,一系列城市随之崛起,构成中国东部的运河沿线繁荣带。
有句民谚:“牛耕田,马吃谷,别人生子你享福。”元代千辛万苦修建京杭运河却功亏一篑,直到明代才真正发力;而比它更冤的是隋朝,殚精竭力修建隋唐大运河,却在唐宋才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