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秋话“月饼”

文/汪志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9月20日   第 13 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来临,这一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中秋节又名月夕、团圆节等。对中国人来说,月饼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不可或缺。中秋吃月饼,既是一种仪式感,更是千年传承,蕴含着家国情怀。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团圆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周朝已有秋分祭月习俗,到秦汉时,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相关。《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便是夜晚祭祀月亮。初唐时,秋日祭月成为固定习俗,人们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因秋分未必有圆月,而祭月需满月应景,所以“祭月节”便由秋分调至中秋。

  魏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俗,唐代中秋成固定节日且活动盛大。月饼最初是祭月供品,后来人们将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同圆。相传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共度中秋赏月时,西域商人献美味圆饼,唐皇觉得其与明月相似,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并赐群臣同食,自此中秋吃月饼习俗开始流

  传。“月饼”之名首见于宋代,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但在明代前,月饼并非“中秋节”节令食品,明清时,从宫廷到民间,中秋节吃月饼之习渐成。

  明朝《酌中志》描述:“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至明代,月饼已成中秋节标志性食物。清代记载乾隆的妃子们两天用去“八百个”月饼。《燕京岁时记》称前门致美斋月饼为京都第一。顾禄《清嘉录》详介江南杭州一带“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

  如今,中国人依旧遵循传统,在农历八月十五欢度中秋。虽各地物候、民俗不同,但都以仲秋满月喻人间温情与团圆,月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月饼所带来的传统仪式感,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着人们心中对家的眷恋,激励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承文化,珍惜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