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天下没有白吃的米

文/林永芳 图/肖文津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9月20日   第 13 版)

  假如你是一只大鸟,或者一架无人机,从北京市区上空起飞,向通州、廊坊、天津一带缓缓滑翔,你所看到的会是相当养眼的风光片——夏日的北运河宛如一条珠链,在大地上蜿蜒。河面波光潋滟,水鸟翩跹;两岸绿树成荫,淡青浓碧,无边美景绵延到天涯。

  

  这里是北运河,属于京杭大运河北段。它北近京师,南达海河,人员往来、物资汇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河道,文献称之为“万国朝宗之地”。北京城能够“连任”元明清三代帝都并持续繁荣,与大运河的“输血”密不可分,遂有“(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之说。而这“输血”之旅的最后一程,便是北运河的漕运。

  

  何谓漕运?就是朝廷开凿运河,将南方的粮食运到京城去。漕运始于秦汉,此后唐宋元明清如法炮制,只不过细节有所不同。比如北宋之前,起初多

  是“东粮西运”,后来则是“东南粮西北运”;元明清定都北京之后(范围扩大到此前的辽、金时期),漕运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南粮北调”,以此解决京师的米袋子问题。

  

  米袋子问题,历来都是头等大事。《明史·食货志》描述:“漕为国家命脉攸关。三月不至,则君相忧;六月不至,则都人啼;一年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康熙曾说:“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心心念念排在头号位置的有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特地写到宫殿柱子上,提醒自己别忘记。其中,河务和漕运虽然不尽相同,却有很多内容重叠,且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漕运若要畅通,离不开运河河道治理。可偏偏这段北运河不大听话,治理起来很不容易。有人概括,北运河的治理有几对矛盾:一是河道平时水太少,汛期水过多(北京的年降水量大概有80%集中在6月至9月),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而航运却需要持续用水。特别是春夏之交的干旱,正好遇上南来漕船源源不断北上,实在误事。二是为了保证航运水量,就得把河道建得弯曲一点,减缓水流速度,免得一泻千里存不住水;可这样又会导致河道泥沙淤积,堵塞航道。三是既要汇聚多条河流来蓄水、保证航运,又要保证汛期能够顺利泄洪。历史上北运河无数次洪水泛滥。而且,北运河经行地多为沙土土质,河道摇摆不定。

  

  要克服这一连串问题,确保京师的米袋子稳定,历代治水官员和专家们想尽办法,付出许多代价。

  

  北运河漕运始于金代潞水漕运,到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历时750年,终于卸下漕运使命,成为京津地区一条普通河流。此后,北运河又有了新的烦恼——它曾被称为“北京的下水道”,水质最差时曾是劣五类。从臭水沟到如今的水草丰茂、鸥鹭翔集,其间付出了多少努力,难以想象。

  

  北运河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从辉煌的漕运要道到普通河流,再到如今的美丽景观,它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不断抗争与和谐共处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