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请叫我水泊梁山

文/林永芳 图/肖文津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9月06日   第 13 版)

  山东有个东平湖,据说曾是著名的梁山泊的一部分。有资料如此叙述:“远古时有个大野泽,秦汉时称为巨野泽,宋金时称为梁山泊,明代称为安山湖,到清咸丰年间始称东平湖……东平湖过去是漕运要枢,现在蓄水泄洪,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这一说法,简单明了,易懂易记。然而,把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这五个名字简单串起来,却难免掩盖了“梁山泊”前世今生的一次次嬗变。这嬗变有多大?大到让我简直怀疑它存在就是为了形象地展示什么叫“沧海桑田”,什么叫“山无陵,江水为竭”的深邃意境。

  

  远古时,鲁西南平原(大野)上的河流汇入东北部的一片低洼地,形成大湖泊,称为大野泽(巨野泽)。此后,这一带发生过很多故事。比如鲁哀公十四年“西狩(于大野,今嘉祥县)获麟”,孔子为之哭泣,认为这只瑞兽来得不是时候。秦末,渔夫彭越纠集100多个好勇斗狠的少年,活跃在巨野泽,主业打鱼,副业打家劫舍,后来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被封为梁王。

  

  唐代,大野泽萎缩到近乎消亡。到了五代十国,黄河频繁决口,在这一带汇成梁山泊。北宋时洪水肆虐,梁山泊越来越大,乃至“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水浒传》夸张说它方圆八百里。不过这时漕运路线根本不经过梁山泊,后者和大运河没啥关系。金元时梁山泊水域萎缩,北移到今梁山县小安山一带,即安山湖。到了施耐庵生活的元朝,裁弯取直开了会通河,京杭大运河与运河梁山段从“八百里梁山泊”故址核心区穿过,安山湖成为京杭大运河“水柜”之一,负责调节大运河水位。漕运繁荣了原梁山泊一带,催生了开河、靳口、袁口等运河沿线商业重镇。到了清初,安山湖逐渐干涸成耕地,做不成“水柜”了。清末漕运终止,上述名镇也就步入萧条。咸丰年间,黄河再次决口改道,水流在古安山湖北部边缘重新汇聚成湖,这就是如今的东平湖——古梁山泊“江水为竭”之后就剩这个小水洼了。

  

  瞧,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并非简单的改名易姓,而是时而扩大、时而萎缩,时而消失后在原址附近或者其中一小角转世投胎。无论它变大还是萎缩,都与黄河水注入量的多少有关。而它的“后半生”,则与大运河密切相关。

  

  浩瀚的梁山泊如今早已干涸,只留下东平湖和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供人凭吊。幸好,“南水北调”与运河复航等工程的建设,使京杭大运河东平段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倘若我是东平湖,在这么多疑似“曾用名”当中,我还是愿意你喊我一声“水泊梁山”,谁让它被写进了畅销书《水浒传》中,以至于名气大到超过远古“大野泽”呢?话又说回来,《水浒传》本就诞生于大运河畔,因“运”而生、借“运”而传,若非运河,又哪有“水泊梁山”这如雷贯耳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