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东都就食

文林永芳 图肖文津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7月19日   第 13 版)

  唐朝诗人白居易,年仅16岁,便怀揣诗作,拜访文坛前辈顾况。顾况初闻其名,忍不住幽他一默,玩笑道:“长安城可是啥都贵,你想‘白居’,恐怕不‘易’啊!”然而,当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他立即改口:“小伙子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要在长安城白居也容易!有前途,有前途!”

  

  关于顾况的那句调侃,虽然版本众多,无论措辞如何,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便是在盛唐时期,长安的米也相当昂贵,粮食供应问题一度成为朝廷的难题,因此产生了“东都就食”(也叫“移都就食”)这一典故。

  

  关中地区,自古便是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曾是多个朝代建都的首选之地。长安更是笑傲群城1100多年,周、秦、汉、隋、唐等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草场等植被遭到破坏,灌溉系统也逐渐荒废,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地狭人稠,耕植不博”,自产的农产品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帝王、宫卫、百官的俸食所需。加之灾荒频发,据学者统计,唐代289年间,关中地区就发生了136次自然灾害,粮食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咋办?

  

  这下就明白了为何要修京杭大运河。靠大运河(漕运)把江淮地区的粮食运往关中,成为补充京师粮食缺口的重要手段。

  

  漕运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其成本却极为高昂。尤其是从洛阳到长安的最后一段路程,由于途经三门峡险滩,水流湍急,翻船事故频发,因此不得不改走陆路。这段仅150公里的路程,运输成本却占了整个运输过程的大部分,甚至超过粮食本身的价值,真可谓“一粒粮食一粒金”。

  

  面对如此高昂的运输成本,唐朝皇帝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带领百官前往东都洛阳“就食”,待长安周边地区丰收后再返回。有啥办法呢?

  

  说到这里,顿时觉得幸福感满满——我们比古人有福!至少,手机上下个单,快递就会送饭上门,还会露出甜甜的微笑——“给个好评吧,亲!”哪像古时的百官、后妃们那么苦,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只为了赶到运河旁去吃口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