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自夸

文/卢汴生 图/朱慧卿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5月24日   第 13 版)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zhì)的自题联,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自勉,前半句赞誉了诸葛亮一生勤勉小心、谨言慎行。此评价似乎更多地指向诸葛亮出山之后的行事风格。在出山之前,诸葛亮是一位20多岁的青年才俊,在南阳种地、读书,尚未涉足政治。然而,他却敢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春秋时齐国的名相;乐毅,燕国的名将。诸葛亮不仅心中有此自比,更是将其张扬出去,结果“时人莫之许也”,人们对此并不认可。甚至,可能还会有人说,这小子,真狂!

  

  事实上,诸葛亮的这种“自比”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自夸”。一个年轻人在未有任何实际成就之前,便自诩与历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确实容易引发争议。在这背后,或许也透露出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他为何要如此张扬呢?或许是因为当时怀才不遇,希望借此提高知名度,为将来的仕途铺路。

  

  自三国时期以来,诸葛亮的崇拜者众多,鲜有人效仿其“自比”“自夸”之举。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表达的自由,自夸之风愈发盛行。有些人不仅自诩为某领域的佼佼者,更是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为“顶级”“最好”,仿佛天下第一。这种过度的自夸,往往让人反感,甚至觉得浅薄。

  

  其实,一个人夸耀什么,往往意味着他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正如宋人范镇在《东斋记事补遗》中所言:“大抵不足则夸矣。”这句话道出了自夸的实质。一个真正有才华、有成就的人,往往不需要通过自夸来证明自己,因为他们的成就已经足以让世人瞩目。

  

  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或许是因为他当时既非相亦非将,空有雄心壮志而无用武之地。然而,当他后来出山辅佐刘备,出将入相、功勋卓著时,便再无自比、自夸之举,这说明他已经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自夸就是自己夸耀自己,是一种自我包装,也是人之常情。有了成绩,情不自禁地自夸一下无可厚非;怕人轻看,夸一下自己的优势也未尝不可。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事皆有度。自夸过了头,失了分寸,难免招人讨厌和嘲笑,所以自夸不是好作风,还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