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黄花菜的诗话与土话

文卢恩俊 图朱慧卿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5月03日   第 13 版)

  黄花菜,这看似寻常的食材,却蕴含着一串串值得品味的诗话与土语。

  

  黄花菜古时被称为“萱”,最早在《诗经》中被称为“谖草”,有“谖草忘忧”之说。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描述了对夫君出征在外的思念之苦,表达了浓浓的爱意。到了唐朝,忘忧的萱草又成了人间最有亲情味的“母亲花”。孟郊的《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依堂前,不见萱草花。”从此,人们便用萱草花来代表慈母之爱。

  

  除了“忘忧”的寓意,黄花菜还有“宜男”之说。曹植的《宜男花颂》赞美其:“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花。”为萱草花增添了一抹诙谐情趣。据《风土记》记载:“妊妇佩其草则生男。”孕妇佩戴,据说能生男孩,因此得名。唐玄宗时期,兴庆宫中栽种了多种萱草,有人作诗讥讽道:“清萱到处碧鬖鬖,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这成为后世的一段趣闻。近代大画家张大千的《宜男多子图》更是直观地展现了“萱草宜男”的寓意,这幅佳作令人赏心悦目。

  除了这些雅称,黄花菜还有一个通俗的土名——“金针菜”。山西民歌《开花调》中唱道:“山沟沟山洼洼金针针菜,单为眊你妹妹呀磨烂我一对鞋。”这歌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嫩水灵的黄花女子站在面前。山东等地流行的“黄花大闺女”的说法,专指未婚女子,更体现了黄花菜的民间文化。李峤的《萱》诗云:“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诗中描绘的黄花少女形象,与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名句相呼应,都展现了黄花菜的美丽与深情。

  

  “黄花菜都凉了”这句俗语更是广为人知。据说它源自盛产黄花菜的湖南祁东地区。人们在欢庆佳节时,常将清炖黄花菜作为醒酒佳品。若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便意味着主客畅饮过后忘记了这道美味。这句俗语引申为对迟到的人或迟办的事进行调侃式批评,比喻时机错过或事情已经太晚。体现了黄花菜在人们心中的珍贵地位。

  

  黄花菜,既有诗话的雅美,又有土语的俗美。它不仅是人间的一道美食,更是我们心中最美的母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