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众生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柳柳州,柳江植柳赞

文/水善下图/赵曙合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4月05日   第 11 版)

  柳宗元,被誉为“柳州柳刺史”和“柳柳州”,那么柳州是否因其而得名呢?答案是否定的。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所述:“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南昆州改为柳州,因柳江为名。”尽管如此,柳宗元和柳州的确“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二者相互辉映,彼此成就。

  

  柳宗元自幼聪慧,13岁便能写出《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等锦绣文章,震动朝野。21岁进士及第,名满天下。然仕途多舛,他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永贞元年(公元805年)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奉诏还京,但未被重用,再度贬为柳州刺史。4年后,敕召他回京,却在柳州病逝,享年47岁。1158年,宋高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

  

  在柳州,柳宗元致力于政治改革,推行多项举措,如释放奴婢、兴办学堂、开渠打井、垦荒植树等,为当地播下了文明的种子。他更亲自种柑植柳,“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其亲民务实之风可见一斑。“柳柳州”姓柳,贬谪到柳州,实在是一种历史机缘,“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千年后,郭沫若来访赋诗曰:“柳州尚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柳宗元逝世次年,柳州人民就开始祭祀他。

  为纪念其种柑,在柑树种植地建起“柑子堂”。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另建时,柳州知府孟端将其更名为“柑香亭”,寓意柳侯种柑余香犹存。现今柳侯公园内的柑香亭,是1978年仿清乾隆年间式样重建的,旁有“重建柑香亭碑

  记”。每年清明节,柳州各界人士相聚柳侯祠,唱响《祭柳侯歌》和《祭柳歌》:“春光潋滟,细雨连绵,飘摇垂柳满陌阡。清明报道衔泥燕,依依墓前相约到公园,柳侯冢上簇花圈,一声默念,礼乐三喧,同忆鹅山柳水,开明文化来实现。思无限,歌吊夕阳边。”“嗟嗟吾侯,远谪柳州,福我佑民,惠泽川流。植柑亭畔,种柳江头,柳水鹅山,炳耀遐州!”这些歌曲和仪式,都是柳州文化的重要元素,传承着柳宗元的精神,彰显着柳州人民对他的深深敬意。

  

  柳宗元在柳江植柳,此“四柳重合”之景,若放至当今,无疑是值得炫耀之事。虽然,当时传媒不发达,更无照相录像技术,但仍有技艺高超的画工。以今人之心态,柳宗元若有条件,定会展示其政绩。然而,历史记载中却未见此类描绘。柳宗元秉持“官为民役”的为官理念,身体力行,从不炫耀功绩,也不吹嘘作秀,低调务实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深深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