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悬泉置:丝路邮驿的缩影

文/李向伟 图/肖文津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2月02日   第 13 版)

  在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东西交通的大动脉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长期在丝路上跋涉的旅者,通信联络如何进行,是不是一封书信抵万金?使团和宾客沿途的生活如何保障,是否风餐露宿?随着悬泉置的挖掘出土,人们的这些疑虑迎刃而解。

  1992年,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市,文物考古部门完成了一个汉代大型邮驿机构遗址的发掘。出土各类文物17650多件,其中汉代简牍1.5万余枚。出土的简牍显示,这个邮驿机构叫悬泉置——“悬泉”是地名,“置”是东周、秦汉时期对邮驿机构的称呼。

  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被逐出河西,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版图。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行政机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相继设立,邮驿系统也随之向西延展,直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郡。汉代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传或置。置是功能较完备、规格较高的邮驿机构,除了传递公文、政令、信件外,还有物资转运、公务人员接待等用途。悬泉置有办公区、住宿区、牛马饲养区、瞭望角楼等,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共有工作人员37人,传车15辆、传马40匹,此外还有官牛、牛车若干,最大接待能力可多达500人。

  汉简显示,来往悬泉置的人是:西域的使臣或宾客、汉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官员、信使、归附汉朝的西域民众、汉政府安置的内地流民及刑徒等。

  每当驿路上的信使策马扬鞭而来,悬泉置都要安排信使用餐、休息、照料疲乏的驿马、更换新的驿马,保障政令公文快速向下一站传递。

  悬泉置曾经接待过西域于阗国国王率领的庞大使团,人数竟然高达1074人,可谓超负荷运转。简牍这样记载:“今使者王君将于阗王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戌发禄福,度用庚寅到源泉。”

  汉元康五年正月(公元前61年),著名的外交活动家、长罗侯常惠带领一个380多人的使团赴乌孙国,途经悬泉置。驿站按规定标准认真接待,准备了丰富的餐饮,有牛、羊、鸡、鱼肉等,还准备了美酒20担。这一切都被记录在了《悬泉置元康五年正月过长罗侯费用簿》上,洋洋洒洒用了18枚简牍。

  西汉时期,西域的乌孙国与汉世代通好,三度和亲。常惠此行正是要赴乌孙国接受和亲的聘礼。悬泉置出土的汉简,准确无误地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汉代从长安到敦煌,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共设置邮驿机构80多处,仅敦煌郡像悬泉置这样等级的邮驿就有9个。邮驿系统就像绵延在丝路上的血脉,给丝路生机,让丝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