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众生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孝经》:孝是诸德之本

文/友多闻 图/马宏亮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2月02日   第 11 版)

  汉代时,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被确定为“五经”,作为官学的通用教材。唐代时,又加入了《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为“九经”。后来,又加入了《孝经》《论语》《尔雅》,达到了“十二经”。南宋时,再增加了《孟子》,从此之后,成为“儒家十三经”。

  

  传说《孝经》也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它开始只是关于孝道的言谈记录,在秦汉之际被整理成书,并得到历代儒客的重视和注释。现在流行的版本,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所注,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认为“孝”是上天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同时指出孝是各种道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还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于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孝经》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表明孝的原始含义就是赡养父母,进而引申为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

  

  周代制定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孝经》则明确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视“孝”为德、教之根本。孝的内涵包括:一是孝悌并称,不可偏废,具体包括孝养、孝敬、孝容、孝思;二是无违父母,包括孝顺、孝继;三是为父母守孝,包括孝丧、孝祭;四是在家尽孝,在国尽忠。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曾子在家里闲坐。孔子问:“你知道怎样才能天下归顺、人民和睦吗?”曾子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孔子解释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尽孝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尽孝的终点。”在孔子看来,只要有了孝,就可以国泰民安、和谐幸福。

  

  《孝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在规范伦理、修养身心、崇尚道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