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众生相

讽刺与幽默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六尺巷头说吴家

●张心阳 《 讽刺与幽默 》( 2023年11月17日   第 11 版)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这封家书,因含宽容和礼让之德而让世人传诵数百年。

  

  史载,康熙某年,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了宅基地纠纷,互不相让。情急之下,张家驰书京城,请宰相大人处置。张宰相信手写下上面这首诗交给家仆带回。家人见信不由分说,不再争吵,后退三尺。吴家感其义,也后退三尺,于是形成了今天依然存留的六尺巷。

  

  张宰相乃笔者同宗先辈,笔者自然为其拥有豁达之胸怀而欣慰,但伫立六尺巷头,内心也不禁滋生对吴家人的敬佩。

  

  这个吴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家?拥有什么样的政治背景?我查阅史料,《桐城县志略·旧闻随笔》中有一句:“(张吴)两家都是显贵望族。”那吴氏是怎样的显贵望族呢?语焉不详,唯吴氏族谱中可以看到些许记录。有吴氏先人在明朝洪武年间担任安抚使司佥事,有的担任浙江台州合旗山把总,还有的在永乐年间做过四川眉州州判,到了清朝,几乎就看不到记录了。照此说来,此时的吴氏其实成为普通人家。

  

  如此,便不能不让人觉得吴家人了不起了。在皇权专制时代,谁都知道“穷不跟富斗,民不跟官斗”。斗的结果可能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会殃及子孙。吴家毗邻这么一个大官家,也算是有幸的,比如后人考取功名、经营盐铁什么的,只要搞好邻里关系,怎么说也有个照应。可吴家没有这样想这样做,面对权贵既没有卑躬屈膝、退避三舍,也不是百般讨好、曲意逢迎,而是不卑不亢做人,大大方方处事,其所作所为正如孔老夫子所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不是很了不起的吗?

  

  “搞坏一种关系只要一个人,搞好一种关系则需要所有人。”如果说没有张家的让,便不会有六尺巷的话,那么,如果没有吴家的礼,也不会有六尺巷。一个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不仅在于能当带头模范做多少,还在于在他人启发下能效法做多少。效他人之美德,行自己之善举,同样是高尚的。从管鲍之交到将相之和,谁能在彼此间分出高下?倘若吴家将张家的退让当成“穿鞋的怕光脚的”“害怕影响仕途”而得寸进尺,那么,张家除了忍气吞声,又能奈他何?然而,吴家虽身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讲义气、重礼数与张家不分伯仲。

  

  六尺巷的故事闻名遐迩,某种程度上,吴家始终是作为绿叶配红花,即以其“负面”形象的衬托使得张家大显异彩。曾有一位领导来桐城视察,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有与之相近的看法呢?事实上,当年吴家占用张家用地一说是有争议的。据《桐城县志略·旧闻随笔》记载,张、吴两府之间,属于共地,“向来作过往通道”,这就为吴家谋求“正名”提供了依据。如果吴家果真这样做了,结果是什么样子?这一美丽的传说必定被弄得支离破碎、污迹斑斑,美丽的故事或许从此将不再美丽。所以说,六尺巷美名远扬,在很大程度上是吴家人的沉默成全的,这种沉默不是很宝贵么?

  

  六尺巷的故事无疑是构建文明社会关系的一个典范。但我们还是应该懂得,任何美好的故事都是多方因素促成的,任何厚此薄彼、褒此抑彼的做法,都是不客观不公正的,都会对主体之外的其他方构成伤害,因此必须有所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