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九相重,所以叫“重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从古至今,人们对重阳节十分重视,经过一代代华夏儿女的接续传承,赋予它丰厚的文化内涵。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有关重阳节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书中记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收获的“黄金季”,举行盛大的祭天帝、祭祖等活动。而“重阳节”名称出现在三国时期。曹丕在《与锺繇九日送菊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确定为正式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从此,传统佳节被赋予更多尊老、敬老、爱老等内容,也为整个家庭和社会注入更多的亲情和温暖。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都是约定俗成的礼俗。插茱萸目的是消病免灾,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逐风邪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理身体,使身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有一定道理。饮菊花酒,菊花雅号“延寿客”,是长寿名花,人们多在重阳节时用菊花酿制的酒敬奉老人,可以驱秽逐恶,延年益寿,且菊花酒具有除风热、清肝火、安肠胃等功效。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糕”取高的谐音,寄托了人生事业步步高升的良好愿望。孝顺的子女重阳日会给老人制作重阳糕,祈祷老人长命百岁。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赏菊、晒秋、放风筝和吃柿子、食蟹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一个美好而有诗意的节日。千百年来,许多诗人词客用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调,为后人留下不胜枚举庆贺重阳的诗词佳作。在这些诗词中首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28个字,将登高思乡、思亲的情感渲染得酣畅淋漓,成为传颂千古的佳作。
年年重阳,今又重阳。重阳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还留存着先民独特的文化印记,徜徉其中,亦让我们对博大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多了一份仰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