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周紫芝,号竹坡居士,其著作《竹坡诗话》里记载一个故事,很发人深省。李京兆诸父辈中,有一人尝为博守,其人极廉洁。一日,又京递至,发缄视之。中有家书,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阅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
李京兆的这位父辈,身为博州太守,“灭官烛看家书”,廉洁清白的节操让人惊叹三连。
一叹,夙兴夜寐。一般来说,作为地方高官的太守,即使夜里京城来快件,怕也是很难迅疾“发缄视之”,一旦酒席宴会脱不开身呢?或者早已烂醉如泥梦周公去了呢?又或者红绡帐底卧鸳鸯,又哪有看公文的兴致?
二叹,公私分明。夜里拆阅京城来的邮件,发现内有家书一封,即刻命人灭掉官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家书阅读完毕再点燃官烛,继续阅览其他公文,一系列动作说明在博州太守的心里,始终有公与私的界线在,否则不可能一看到家信,就赶紧换掉官烛。换言之,如果是一个公私不分,损公肥私惯了的官员,根本意识不到在官烛下看家信是个事儿,或者未必意识不到,也许本来就心心念念想占公家的便宜呢?
三叹,明人不做暗事。按理来说,太守官烛下处理政务,顺便看封家信,无可厚非。家信又能有多长?又能消耗多少官家的蜡烛呢?太守如若不吱声,谁又知道他看的是家信呢?又有谁有胆子凑进来看看太守看的是不是公文?最难能可贵的是,太守主动大费周章,灭官烛点私烛,明人不做暗事,求得良心的安慰,乃廉洁的真本色。
官员要想做到公私分明,其实很难,需要高度自律才行。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任谁都难免。东汉大臣第五伦是一位清官。曾有人问他:“公有私乎?”第五伦答道:“过去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虽然我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心中总是会想到他,只是最终没有用他罢了。”
面对“公有私乎”这一灵魂之问,第五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从中可知,第五伦虽然没有接受千里马,但明显对送马人有了好感。因为别人“投桃”,他就动了“报李”的念头,这种微妙的心理,促使他在推荐官员时,有了推荐送马人的私心。这种私心如果没有送马一事,根本就不会产生。如此看来,私心人人都难以避免,即使廉吏清官也不例外。然有私心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做违法犯罪的事,关键在于要学会抑制私心。
抑制私心要靠秉持公心。当私心泛起时,如果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公众利益着想,那么为自己谋私利的欲望就会淡一些,私心膨胀的可能性就小了。所以,人们在很多关键时刻的抉择,其实就是私心和公心作斗争的过程:私心赢了,就会做出自私自利的事;公心赢了,则会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
私心时时有,公心最难得。秉持一颗公心,需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和为民生奔走呼号的正义。人的内心既复杂,又丰富,是变化多端的,然无论怎样,只要能多给公心留一些位置,私心也就无处可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