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3年09月1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书信礼仪不能丢

文/敲棋客 图/朱慧卿 《 讽刺与幽默 》( 2023年09月15日   第 13 版)

  古代交通不发达,通讯手段落后,异地交流,无论是文人之间的酬答,还是亲人之间的问候,主要靠鸿雁传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旦通信受到阻隔,一封家书真就成了无价之宝:远方游子的一纸飞鸿,可能就是一剂救治父母牵挂之疾的良药;故乡亲人的一封家书,也最能抚慰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古人写信,十分重视礼仪。且不说开头的称谓,单是末尾的敬辞就变化多端:给长辈要用“恭请”“敬请”,给平辈一般用“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则说“顺问近安”。敬辞不能乱用,用错了就闹笑话,失礼了。一封书信看下来,虽然不免有些繁文缛节,但通过书信传情达意,确实让人很舒服。并且很多经典书信,比如汉朝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南北朝时

  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文辞优美,不仅仅是一封普通的书信,更是文学史上的佳作。

  今人已经很少写信了,上世纪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写信还比较普遍,虽然那时的书信远没有古人写得文雅,但“见字如面”“慎勿挂念”等词还会频现,人与人之间通过书信交流,既客气,又礼貌。智能手机普及应用之后,书信几乎绝迹。除了商业信函,私人信件少之又少。人们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传递信息,简洁又快速,语音和视频已经成为最便捷的沟通方式。即使用电子邮箱发送文字书信,很多礼貌用语也都省略了。互联网时代出生的新一代,更不知书信为何物,平时与人交流自然就不按书信的规矩行事,比如给长辈发微信直呼其名,就很不礼貌。倒是一些老派的文人发电子邮件或微信还会使用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敬辞谦辞,乍一见,让人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东西注定会慢慢消失。纸质的书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电子的通讯工具所取代,既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即使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重视书信文化,保持良好的礼仪和文化传统。文明礼仪,不管是竹简木牍时代,还是纸质文明乃至互联网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