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漫话古人“开学季”

文/马晓炜 图/肖文津 《 讽刺与幽默 》( 2023年09月08日   第 13 版)

  每年九月,是开学季,但古时候学生入学却不是这个季节,因为古代生活以农业为本,开学要跟上农忙的节奏。等地里庄稼没得可收可种的了,才开学,毕竟民以食为天。汉代《四民月令》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从中不难看出,汉代学生是分三个时间开学的。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争不断,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之说,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学校较为普遍的选择。一年三个学期的制度也一直被沿用,宋元明清亦是如此。

  古代对入学年龄的要求,相对现在的孩子还是比较宽松的,在8岁至15岁之间。到了唐代,六七岁的儿童就可以上“小学”了,和现代的入学年龄差别不大。明朝不但要求“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入社学”,而且官府还出台强制性措施,要求“民间子弟8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可见当时朝廷对教育还是相当重视的。

  孩子入学,对父母来说,是件大事、喜事,开学前要帮着张罗各种学习生活用品。古人也不例外,入学前要备齐“三件宝”:“束脩”,亦即学费;“青衿”,即现在的校服;“笈囊”或“褡裢”“包袱”,类似现在的书包,

  用于放置笔墨纸砚和行李等。其实,古人上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时没有方便携带的钢笔,笔墨纸砚都得靠肩背担挑,为了拜师求学还要起早摸黑,跋山涉水,负笈甚重。明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就描写了当年顶风冒雪的求学经历:“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者年轻时求学路之艰辛可见一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路就是一段磨砺身心的修行之路。

  生活需要仪式感,在开学这件事上,从古至今,人们更是推崇备至。当下每到开学季,各地的“开学典礼”都在大中小学如期上演。古代新生入学也有隆重的“开学仪式”,那时孩子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而“开学仪式”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环节,仪式感满满。这些传统的礼仪对于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接物、立身,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开学季,承载了一代代炎黄子孙对知识、对教育的深情厚望,它不仅是开启学子求学之旅的短暂美好时光,还是一种民族浩瀚文化的接续与传承,如今重温古人的“开学季”,我们便会清晰地发现,张开梦想翅膀的华夏儿女,正奋力上下而求索。